您的位置首页  时尚

主角与配角台词(主角配角台词文本)干货满满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随着社会与国家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与推广,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随之发展起来, 大学生心理课程的设立,心理咨询与心理团辅的开展成为心理教育的普遍推广形式,校园心理情景

主角与配角台词(主角配角台词文本)干货满满

 

随着社会与国家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与推广,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随之发展起来, 大学生心理课程的设立,心理咨询与心理团辅的开展成为心理教育的普遍推广形式,校园心理情景剧的出现则结合了戏剧美学的角度,使得教育变得多维而生动,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其中,主动探索自我与他人的互动,并呈现的过程中获得无数的共鸣。

专家认为心理情景剧是立足于本土文化和当代国情的“行动表达”,是戏剧演出和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1]一、 心理剧与校园心理情景剧的前世今生心理剧原为精神科医生于1921年创建并发展起来,以团体的形式开展,用于精神治疗。

其创始人莫雷诺医生认为心理剧是人类社会的缩影,它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创造一个能够掌控的环境,并在此环境中通过团体呈现分享、接纳与支持,让参演者在剧情中自发表演,将心理冲突逐步呈现在剧场中,从而得以宣泄情绪、消除压力,增强当事人适应力,提升抗逆力。

在心理剧的团体治疗中,选定一名亟待解决问题的当事人,即主演,通过团体之前经历的社会测量等热身活动后选择团体内合适的成员扮演配角,其余的团体成员则为观众,在封闭安全的场内与主角配角共呼吸,沉浸式体验剧情发展与人物情感。

配角跟随主角的故事,自发性地创造情感反应,主角通过移情的方式完全呈现当下的情景,这有助于参与者修补未完成事件,宣泄情绪,重新审视他们的过去和现在,通过情景再现演绎过去,甚至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剧情完成之后,所有人参与讨论与分享,被选中的配角需要经历“去角色化”,以便从主演的社会关系中走出,回到自己的世界,恢复客观的身份,以免在情感上陷入不属于自己的纠葛。

在热身、演出和分享的环节中,无论演员和观众都让自己的体验得到了丰富和拓展,进而改变认知,达到治疗的效果校园心理情景剧是从“心理剧”的基本理论中发展而来的,呈现的主题取材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反映大学生自己或他人在校园中遇到的心理冲突、焦虑和困惑等问题。

通过大学生们自编自导,以小品或短剧的形式,重现了主人公当时的境遇与情感体验,为达到更好的艺术呈现效果,剧本实现准备好并经过演员的排演,同时剧目的发展融入了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重点是为观众以观看的方式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宣泄情感,改变认知,学习相同困境中的解决方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2]实践证明,校园心理情景剧是让大学生主动学会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二、 心理教育与戏剧美学的碰撞一般而言,校园心理情景剧包括主角与配角、导演、剧本、舞台、表演、技术、观众七个基本要素。

[3]主角是代表大学生心理情景剧演出的主要人物,配角则是辅助主角心理问题的解决,配角配合主角演出在剧目《忍者》中,主角马文杰与舍友们的冲突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常遇到校园经历故事追溯至主角童年时期,主人公从小被母亲教导要克制情绪、学会忍耐,是事事忍耐的“忍者”群体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该剧围绕着主角马文杰这样一个“忍者”的经历展开,旨在展现其心路历程和华丽转身借钱不还、深夜打游戏、毁坏模型的舍友是制造剧情矛盾冲突的配角,将剧情推进到重要的转折点——主角马文杰的崩溃心理剧治疗中的导演是治疗师,发现细节,把握全局,作整个团队的情感支持者并推动剧情发展,校园心理情景剧的导演通常是剧目的编剧,通过剧情发展和角色的安排,让所代表的缩影更好的表现出来,解决“忍者”同学的情绪处理问题,与同学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剧本是校园心理情景剧的文本基础,如众多形式的剧目一般,陈述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包含人物对话、旁白、独白、舞台指示等,并对场景、气氛,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加以描述说明,并标注布景、灯光、音响等效果。

《忍者》剧目开篇便以rap的方式展现,尤为新颖围绕主角、母亲、老师、同学逐一上场呈现不同场景来展开,例如杰母得知儿子与同学打架之后歇斯底里的动作,恨铁不成钢的台词(歌词),配合幽暗的灯光,一下就抓住同学的眼球,刺激观众的记忆深处浮现小时候的经历,是否母亲也是如此歇斯底里,自己的情绪是否被压抑,这些都是剧本的巧思。

剧中有多处马文杰的心理活动,均以暂停开启其心理独白,通过舞蹈动作演绎心理活动,化抽象为具象伴舞同学的上场意味着独白的开始,而舞台指示则有效地帮助了观众加强对于剧情的理解。

因为是现场演出而非录制,舞台对于表演来说是局限的,但同时,舞台又是巨大的通过配乐的转变,灯光的明暗程度,便可演绎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忍者》有涉及小时候、现在的时态,有一部分甚至二者相交融这是舞台的魅力一幕又一幕,灯光暗时,ppt亮起时,完成不同场次、人物上下场的转变。

每一次的灯光亮起,都是新的体验表演是校园心理情景剧的主体,包括暖身、演出、分享与审视马文杰因为情绪的无法发泄去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时,马文杰的情绪是在不断变化的从讲述时的无奈,再到宣泄室里的发泄,最后到与心理老师总结时的淡然,包括最后终于懂得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

马文杰的表演者与马文杰二者融为一体,将自己代入马文杰这个角色,表演由浅入深,不断反思自己是否真正达到马文杰的心理和观众互动主要表现为让观众懂得思考许多人产生共鸣,是因为自己也曾是个“忍者”,忍着同学一次又一次借钱不还,忍着舍友三更半夜打游戏外放,忍着母亲一次次以自己的价值观要挟自己的情绪。

这些都是与观众的互动,并不仅仅只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该剧酷炫的舞台效果和震撼的视听体验激发了观众的观看欲,而精彩细腻的表演才是真正让观众走入剧情的关键因素演员的表演让剧情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撑,剧情里每一次矛盾冲突的发生,歇斯底里的台词表现和肢体动作增强了戏剧张。

力。

技术是校园心理情景剧的重要元素,心理剧技术在校园心理情景剧中得以广泛应用: 具象化与替身技术、镜子技巧与角色互换、角色扮演、音乐技术等都是表达情绪与呈现心理冲突的重要方式“忍者”的形象,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主角马文杰的替身。

将忍者的形象体现到每件忍的事务上,便是使其具体化这就是体现在《忍者》中的具象化与替身技术马文杰的内心有两种声音,因而有了两种不同的人格,一个是继续忍,一个是当场发泄出来,这二者不停转换,如同一面镜子,横亘在自己的脑海里,纠结、妥协,不同性格来回切换,编剧和导演将镜子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以达到内心冲突的目的。

其他情节中背景音乐的运用,也是本剧的一大亮点比如在主角发生内心冲突时的挣扎,背景音乐烘托出紧张激烈的氛围,为推动情节发展而造势,处理得恰到好处;在主角宣泄情绪时的音乐,则让观众感受到了冲突的舒缓,与故事情节相辅相成。

与心理剧治疗不同,观众的存在为的是对主角的情感支持,校园心理情景剧中的观众则为自己的受益,为的是受到台上演出的教益和启示让有相同情绪的人找到共鸣,而在本情景剧中,结尾也为合理宣泄情绪找到了合适的方法,写日记、拳击、跑步等。

台下的观众不仅仅看了剧目,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提升了自身的心理素养该剧表演现场高潮迭起,观众席反响热烈丰满的剧情编排、发人深省的台词、精湛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福州大学每年举办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目前已连续举办12年,吸引了全校各学院众多学生参加,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校园心理情景剧作品,将正能量传播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福大学子。

2019年5月,校园心理情景剧作品《忍者》在由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从全省40余个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表演奖及导演奖,之后又在全国共142所高校159个心理情景剧剧目的激烈角逐之中胜出,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决赛三等奖中的第一名。

这是福建省首次在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比赛中获得奖项

参考文献:[1]高字民.心理情景剧:审美文化与心理科学交融的创意探索——以西北大学《心有千千结》创作汇演为例[J]. 当代戏剧. 2015(02) .[2]邓旭阳,周曼云,吴雨晨.校园心理剧疗法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3):55~58.

[3]喻瑶. 校园心理情景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03):51-53.许琳玲:福州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辅导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本文刊发于第158期《剧谈》。

编审  渔舸编辑  陈曦校对  郭芸排版  佳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