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美食

全程干货空对空(空对空导弹属于什么导弹)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顾名思义,响尾蛇导弹利用仿生学原理,其特点便是利用硫化铅作红外敏感元件,它能够接收喷气式发动机发出的波长为1~3微米的红外辐射流。

全程干货空对空(空对空导弹属于什么导弹)

 

AIM-9“响尾蛇”(Sidewinder)空对空导弹是第一款以红外线作为导引设计,它也是首款有击落目标记录的空对空导弹顾名思义,响尾蛇导弹利用仿生学原理,其特点便是利用硫化铅作红外敏感元件,它能够接收喷气式发动机发出的波长为 1~3微米的红外辐射流,从而引导导弹从飞机尾部进行攻击。

而前苏联的首款K-13红外线引导空空导弹也是仿造“响尾蛇”而来

图、所有“响尾蛇”空空导弹的变种1946年美国开始研发新型空空导弹1950年为之命名为响尾蛇导弹1952年9月3日响尾蛇首次试射1953年11月首次对空中无人靶机进行试射1956年代号AIM-9B的响尾蛇率先在美国海军服役。

1964年,美国空军也开始了全面应用

我们先来谈谈响尾蛇的热眼系统,它的“热眼”位于眼睛和鼻孔间的颊窝处颊窝通常深5毫米,1厘米长颊窝呈喇叭形,而喇叭口斜向朝前,被一片薄膜分为内外两个部分二里面的部位有一条细管和外界相连通,因此里面的温度和蛇所在的环境温度一样。

外面的部分是一个热收集器,喇叭口所对的方向如果有热源,红外线就会照射到薄膜的外侧,它会比薄膜内侧的温度高,薄膜上的神经末梢就会感受到温差,并生成生物电流,传到蛇的大脑蛇就知道了那个地方有“猎物”

图、前苏联的K-3空空导弹,“响尾蛇”的仿造者 1920年代时,科学家发现当硫化铅暴露在红外线下时,会导致自身的电阻抗降低,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光电导性响尾蛇导弹的工程师脑洞大开,他们通过硫化铅电阻抗值变化计量受到的红外线辐射强度,同时根据强度的不同程度控制导弹飞行。

这也设计出一种导引头,引导导弹飞向红外辐射目标

图、导弹发射瞬间从响尾蛇导弹的战场表现来看,早期的响尾蛇在越南战场的命中率堪忧,发射452枚,仅命中36枚,命中率仅为8%在印巴战争和贝卡谷空战中命中率回暖,印巴战争发射48枚,其中29枚,命中率达60%。

贝卡谷空战中发射59枚,命中41枚,命中率达69%马岛空战中更是发射27枚,命中24枚,命中率达到史上最高的88.9%!而到了1991年海湾战争,响尾蛇导弹的命中率又下滑至20.8%,发射48枚,仅命中10枚。

图、响尾蛇导弹命中率概图 整体而言,响尾蛇导弹参与的5场局部战争中,共发射634枚,命中140枚,整体命中率为22%,其杀伤概率并不高而主要的原因则是使用不当和维护不佳空空导弹在满足发射环境时,战斗机飞行员依照流程操作才能保障较高命中率。

而未来空战则以超视距形式展开,这就对中远程空空导弹提出了较高要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