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美食

居然可以这样微妙玄通(古之为善者微妙玄通)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2-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出自《道德经》第十五章,意思是,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曾仕强先生解读古

居然可以这样微妙玄通(古之为善者微妙玄通)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出自《道德经》第十五章,意思是,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曾仕强先生解读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微”,是他的念头,很精微;“妙”,是指他的心思很精妙,妙不可言;而他的功夫很深奥,叫做“玄”;而且他什么都通,一点没有阻碍。

一般人没有办法用微妙玄通来形容,就说深不可识,太深了,没有办法了解很多人读《道德经》以后要修道,表现出一副深不可识的样子,但是他自身的功夫又不足因此,说他走偏了,叫做故弄玄虚故弄玄虚是假道学,不是真的道。

傅佩荣先生解读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代善于行道的人,精微奥妙而神奇通达,深刻得难以理解那个真正悟道的人确实很难了解,老子在很多地方都会表现自己修养到一个层次很难被理解的情况像他劝孔子的时候就说:一个好商人“深藏若虚”;一个君子德行很好,但是“容貌若愚”,意思是表现出来的让别人觉得很难理解,因为他内心里面知道自己达到的高度不容易说清楚。

南怀瑾先生解读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士上古时代所谓的“士”,并非完全同于现代观念中的读书人,“士”的原本意义,是指专志道业,而真正有学问的人一个读书人,必须在学识、智慧与道德的修养上,达到身心和谐自在,世出世间法内外兼通的程度,符合“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八个字的原则,才真正够资格当一个“士”。

以现在的社会来说,作为一个士,学问道德都要精微无瑕到极点等于孔子在《易经》上所言:“絜静精微”“絜静”,是说学问接近宗教、哲学的境界“精微”,则相当于科学上的精密性道家的思想,亦从这个“絜静精微”的体系而来。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意思是说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絜静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而且,“妙”的境界勉强来说,万事万物皆能恰到好处,不会有不良的作用正如古人的两句话:“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

”一个大圣人,再怎么样恶劣的状况,无论如何也不会走上绝路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会受环境的困扰,反而可从重重困难中解脱出来“玄通”二字,可以连起来解释,如果分开来看,那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正是老子本身对“。

玄”所下的注解更进一步具体地说,即是一切万物皆可以随心所欲,把握在手中道家形容修道有成就的人为“宇宙在手,万化由心”意思在此一个人能够把宇宙轻轻松松掌握在股掌之间,万有的千变万化由他自由指挥、创造,这不是比上帝还要伟大了吗?。

至于“通”,是无所不通达的意思,相当于佛家所讲的“圆融无碍”也就是《易经·系传》所说的:“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六虚”,也叫“六合”,就是东南西北上下,凡所有法,在天地间都是变化莫测的以上是说明修道有所成就,到了某一阶段,便合于“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境界。

《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