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美食

这样也行?壮士断腕(壮士断腕出自哪个典故)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2-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文如下:艾等以为:“王经精卒破衄於西,贼众大盛,乘胜之兵既不可当,而将军以乌合之卒,继败军之后,将士失气,陇右倾荡。

这样也行?壮士断腕(壮士断腕出自哪个典故)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陈泰传》,时间是在蜀汉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八月,主要人物有姜维、邓艾和陈泰。原文如下:

艾等以为:“王经精卒破衄於西,贼众大盛,乘胜之兵既不可当,而将军以乌合之卒,继败军之后,将士失气,陇右倾荡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孙子曰:‘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盖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故也今陇右之害,过於蝮蛇,狄道之地,非徒不守之谓。

姜维之兵,是所辟之锋不如割险自保,观衅待弊,然后进救,此计之得者也”

泰曰:“姜维提轻兵深入,正欲与我争锋原野,求一战之利王经当高壁深垒,挫其锐气今乃与战,使贼得计,走破王经,封之狄道若维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东争关、陇,传檄四郡,此我之所恶也。

而维以乘胜之兵,挫峻城之下,锐气之卒,屈力致命,攻守势殊,客主不同兵书云‘脩橹轒榅,三月乃成,拒堙三月而后已’诚非轻军远入,维之诡谋仓卒所办县军远侨,粮谷不继,是我速进破贼之时也,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自然之势也。

洮水带其表,维等在其内,今乘高据势,临其项领,不战必走寇不可纵,围不可久,君等何言如此?”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邓艾等人认为:“王经所统率的精锐在西边战败,敌军士气大振胜利之师很难阻挡,而将军所率领的不过是乌合之众,在败军的后面,已经失去勇气,陇右一带局势动荡古人说‘被蝮蛇咬伤了手,壮士就要砍断自己的手腕’,《孙子兵法》说:‘军事有时不能出击,土地有时不能据守’,这是因为在小的方面有损失但在大的方面却能得到保全的缘故。

现在陇右地区的危险远甚蝮蛇,不如放弃这个危险之地来保全自己,等对方出现纰漏后再出兵救援,这才是可行之计”

陈泰回答道:“姜维姜维全军轻装出击,目的就是想通过运动战在旷野之地取得胜利王经原本应当挖沟筑垒,将运动战变成攻坚战王经贸然出击才使得姜维得逞目前王经兵败故关被困狄道如果姜维挟大胜余威,向东占领栎阳这一粮食囤积之地并四处招兵买马,招揽雍、凉地区的羌、胡各少数民族,与我军争夺关中、陇右一带,同时向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发布檄文,这是我最担心的事情。

但姜维并未采用这种方法,而是围攻坚城,这是他最大的失策

兵法有云:制作攻城用的盾牌和攻城用的战车,须三个月时间才能完成;修建土山也要三个月的时间以轻装军队孤军深入,粮草供应也会出现巨大困难,现在正就是我军扭转战局的最佳时机!目前姜维的背后是洮河,没有退路,前方是我军坚守的狄道。

只要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出击,扼守险要地势,敌军将会不战而逃你们几位怎么能说出这样丧气的话呢?!”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邓艾口中的“壮士解其腕”,这句话后来被演变成一句成语,叫做“壮士断腕”,比喻在关键时刻能当机立断。

这则成语故事所介绍的战事,是发生在蜀汉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的陇西之战当时,曹魏雍州刺史王经中了姜维的疑兵之计,贸然出击,在故关一带被姜维击败,阵亡者达数万人等王经逃回狄道清点人数才发现,逃回来的士兵仅剩下一万多人。

姜维此战的大胜,迅速引发陇西地区的连锁反应,包括邓艾在内的不少曹魏将领建议应该避开姜维的锋芒,暂时放弃狄道等陇西地区,与姜维展开持久战不过,这个建议遭到曹魏征西将军、名臣陈群的儿子陈泰的强烈反对陈泰认为应该火速派兵援救王经,为狄道解围,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扭转战局。

最终,曹魏大军按照陈泰的命令展开了援救狄道的行动陈泰此举完全出乎姜维的预料经过一番激战,陈泰也得以击退姜维,稳定了西北战局参考书籍:《三国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