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_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与教育启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尤其是对检出率排名居于前三位的睡眠问题(25.2%)、抑郁(14.6%)和焦虑(12.3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与教育启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尤其是对检出率排名居于前三位的睡眠问题(25.2%)、抑郁(14.6%)和焦虑(12.3%)要引起重视(1)睡眠问题。
许多研究发现,我国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其危害是可能会导致小学生产生情绪紊乱、学习困难、认知障碍、肥胖和高血压等一系列不良后果(2)抑郁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发布过《心理健康蓝皮书之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其中提到小学生抑郁问题检出率为一成左右,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14.6%)基本一致,但与其他国家的儿童相比,我国小学生群体的抑郁问题检出率属于中等偏高,表明抑郁问题出现的年龄段正在逐步下移,且已有出现局部恶化的显著征兆,应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特别关注。
(3)焦虑问题我国小学生焦虑问题的检出率(12.3%)也处于中等偏高位置,需引起我们的警觉与重视其余几类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虽不高,在3.6%~4.1%之间浮动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心理健康问题一旦出现并恶化,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如小学生的攻击和违纪行为,不仅不利于其个性、社会性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还会造成学校环境氛围的混乱,给校园欺凌等校园安全埋下无法预估的隐患因此,上述问题同样应引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和高度重视。
对小学低、中年级学生而言,在自我层面,应帮助小学生初步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己的优缺点;在学习层面,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乐于学习;在人际关系层面,引导小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勇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在情绪调适层面,帮助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解决各种困难的乐趣,学会认识情绪并合理表达情绪;在社会适应层面,培养小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初步适应,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小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爱好、兴趣之间的矛盾。
该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强调帮助小学生学会学习,初步认识自我和调适情绪,为健康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在自我层面,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特点、特长和兴趣爱好,在各种集体活动中悦纳自己;在学习层面,着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学习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在人际关系层面,引导小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在情绪调适层面,帮助小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在社会适应层面,积极促进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逐步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为初中阶段和今后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该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关注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自信心,提高集体意识和健全人格,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培养其面对毕业升学的积极进取态度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与教育启示(1)关于焦虑,我们的研究结果远高于1980—2009年全球44个国家焦虑障碍7.3%的检出率,以及2000—2015年我国研究者的焦虑障碍0.5%的检出率。
(2)关于抑郁,我们的研究结果高于1991—2018我国初中生21.9%的检出率,低于2012—2018我国初中生26.8%的检出率这表明抑郁问题可能在初中生群体中只是开始显现,若重视不够或应对不好,可能会随着年龄增加继续延续并进一步恶化。
(3)关于睡眠问题,我们的研究结果还低于2010-2020我国高中生28%的睡眠问题检出率,2011—2015我国大学生25.7%的检出率,1999—2016年我国老年人35.9%的检出率,表明睡眠问题可能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4)关于自我伤害,我们的研究结果高于2007—2015年我国大学生16.6%的检出率和1989—2018年全球儿童青少年19.5%的检出率,表明自我伤害行为可能更多出现在初中阶段(5)关于自杀意念,我们的研究结果与研究者元分析中2010—2020年我国初中生16.6%的检出率结果一致。
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比大学生和一般人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6)关于自杀计划,我们的研究结果高于2010—2018年我国大学生4.4%的检出率,低于2008—2017年欧洲一般人1.6%的检出率,这表明我国初中生生命意识的脆弱性,需要进一步补课“生命教育”。
(7)关于自杀企图(未遂),我国初中生面临的自杀问题较为突出,可能与该阶段自身的心理不成熟和青春期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的困扰有关,也与我国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他们需面对的生存压力增大有关总之,上述结果表明焦虑、抑郁和自我伤害检出率排在前三位
,说明初中生可能面临的情绪问题较为突出这既与初中生面临的学业难度增大、家长较高的学业期望以及中考压力有关,也与初中生步入青春期后的生理和激素分泌变化有关,还与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校的校园氛围有关,有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均可归结为师源性心理问题。
针对上述各种各样的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在自我层面,帮助初中生增强自我意识,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正确认识与把握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在学习层面,引导初中生逐步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新环境和学习新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改善学习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在人际关系层面,帮助初中生积极与老师、父母进行有效沟通,正确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在情绪调适层面,鼓励初中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适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在社会适应层面,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理想与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其应对困难、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该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科学认识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学会调控情绪情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提高耐挫力和心理弹性水平,积极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与教育启示从研究结果来看,高中生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特别重视。
(1)抑郁问题是高中生最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中生抑郁问题检出率较高,可能与其心理社会性发展特点和所处学校、社会环境有关高中生自尊心脆弱同时又较为敏感,常被同伴关系、异性关系和父母婚姻冲突等困扰,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同时,他们体育活动少、学习压力大、生活环境封闭单一,并且比较难找到适当的情绪宣泄渠道,容易郁结于心,从而产生抑郁问题的“倍数效应”(2)高中生焦虑问题位列第二检出率高于全球44个国家11.6%的焦虑症终生检出率,以及2000—2015年我国大陆2.45%、4.11%的当前/终生焦虑检出率。
虽然以上的研究对象是焦虑症,只涉及较重程度的焦虑但相较于其他年龄段,高中生普遍具有更高的焦虑水平他们会面临自我认同、外貌焦虑、角色冲突、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一系列发展任务和挑战,并为此感到困惑和担忧,产生焦虑情绪。
再加上其他因素如考试及学业压力、封闭的校园生活、贫富差距等的叠加作用,很可能产生焦虑水平的“乘数效应”(3)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为23.0%但这个年龄阶段是睡眠习惯养成、睡眠质量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上学时间早、课业负担重、网络游戏成瘾等都容易诱发青少年的睡眠问题,而睡眠质量差又会影响机体内稳态和情绪调节过程,导致焦虑、抑郁、躯体化、自杀等心理健康问题。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4)自我伤害的检出率为22.8%,仅次于抑郁、焦虑和睡眠问题研究表明,自我伤害是与重要他人沟通的一种方式,当其他形式的交流不成功或无法实现时,他们选择通过自我伤害来表达抑郁、愤怒、厌恶等强烈的负面情绪,试图引起“重要他人”的关注与重视。
此外,高中生躯体化的检出率为9.8%,与其他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相比较低但躯体化本身与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有关,要减轻、减少高中生躯体化问题,可以先从改善他们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着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需要指出的是,高中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企图(未遂)的检出率分别为17.1%、6.9%、2.9%,和中小学其他学段相比,该结果处于较高水平在自我层面,帮助高中生确立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层面,强化高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挖掘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学业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在人际关系层面,帮助高中生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认识、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在情绪调适层面,帮助高中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绪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社会适应层面,引导高中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社会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行升学与择业就业的选择和准备。
该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开发学习潜能,提高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异性同伴关系,提高承受困难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需要指出的是,中职学生。
和普高学生虽然有年龄和教育内容上的相似性,但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他们在学习、成长、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与求职择业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他们虽没有普高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但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要比普高学生大,所经受的失败与挫折也会比普高学生多。
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全体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职业适应、承受困难与挫折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服务,使中职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价值与重要性,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成长能力、职业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提高职业成才技能、环境适应技能、自我管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和职业规划技能,健全人格、敬业乐群,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
来源:教育科普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小学生心理健康_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与教育启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尤其是对检出率排名居于前…
-
办健康证需要检查什么_进厂办健康证需要检查什么
健康证检查的项目是什么呢?关注西安雁塔友好医院微信公众号,咨询在线客服!可在线预约健康证办理!…
- 美年大健康体检中心_美年大健康体检中心官网
- 健康报社_健康报社有限公司
- 学生体质健康_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家长寄语怎么写
- 健康的概念_健康的概念是指哪种状态
- 健康咨询_健康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