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健康

火影忍者632话(火影忍者最霸气的话)硬核推荐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昭陵六骏唐昭陵六骏石刻,贞观十年(636)立于陕西省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为纪念六匹随唐太宗征战疆场的战马而刻制,传为阎立德、阎立本所作。

火影忍者632话(火影忍者最霸气的话)硬核推荐

 

昭陵六骏唐昭陵六骏石刻,贞观十年(636)立于陕西省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为纪念六匹随唐太宗征战疆场的战马而刻制,传为阎立德、阎立本所作。视觉中国供图昭陵六骏之特勒骠,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时所乘。

昭陵六骏之青骓,李世民征战洛阳虎牢关时的坐骑。

昭陵六骏之什伐赤,李世民征战虎牢关时的坐骑。

昭陵六骏之飒露紫,在虎牢关战役中为李世民乘骑。

昭陵六骏之拳毛騧,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昭陵六骏之白蹄乌,为李世民与薛仁杲作战时的坐骑玄武门前的寒冰冷夜,如何催生出贞观之治的温暖春天——————————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明君圣主之路充满艰难坎坷。

从少年起兵到秦王破阵,从致治贞观到可汗天下,太宗功业在他本人和白居易、杜牧、李贺、皮日休等人的诗篇中尽显峥嵘唐宪宗元和年间,诗人白居易写下旨在“美拨乱,陈王业”的《七德舞》,诗云: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魏徵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

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剪须烧药赐功臣,李勣呜咽思杀身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

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七德”是《左传》中关于武功的七种美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德舞”是唐朝官方审定乐舞,在以歌颂李世民武功为主要内容的《秦王破阵乐》《破阵乐舞图》基础上改编而成。

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遂写同名诗作《七德舞》,铺陈太宗从“十八举义兵”开始的往事征程秦王破阵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七月初五,李渊父子在太原誓师起兵,当年十一月拿下长安第二年五月二十,李渊登基称帝,建立大唐,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李唐开国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巩固关中进而统一全国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甘肃薛举、薛仁杲父子,山西北部刘武周,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李渊贵为天子,不宜御驾亲征;李建成是太子国本,不可轻动统一全国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到秦王李世民肩上。

唐朝统一战争的第一战,便是李世民挂帅的讨伐薛举、薛仁杲之战12年后路过旧战场时,李世民写下《经破薛举战地》,深度还原了当年的战斗历程双方交手三次,李世民先胜后败再胜第三仗对峙六十余日,薛军粮草不济,军心动摇,多有叛降。

李世民判断战机已到,“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下令全线开战,“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李世民亲自上阵杀敌,“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最终消灭薛氏集团随后,李世民击败刘武周,解除关中后顾之忧,开始全力对付王世充、窦建德,这就是“白旄黄钺定两京,擒(王世)充戮窦(建德)四海清”。

武德三年(620)七月,李世民东征王世充,包围洛阳,王世充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鉴于唇亡齿寒,决定出兵相助,于武德四年(621)三月带领十万军队突然出现在李世民背后,意欲与王世充东西夹击唐军唐军已经围攻洛阳9个月,疲惫不堪,如果被反包围,后果不堪设想,大部分将领主张暂且退军。

李世民坚持进攻,决定围点打援,围王打窦,留下主力部队继续围攻洛阳,只带3500精锐骑兵赶赴虎牢关,封堵窦建德西进之路五月初二,双方决战混战中,窦建德中枪负伤,被唐军活捉,“所领兵众,一时奔溃”河北地区人心思定,窦建德夫人曹氏解散军队,投降唐朝。

李世民把窦建德押到洛阳城下,王世充只得出城投降一场苦战,李世民一举歼灭王世充、窦建德双雄,拿下河南河北,是为“善战善乘时”,唐朝统一大业取得决定性胜利功高震主的李世民不能也无法久居人下,只能从逐鹿战场走向兄弟阋墙。

洛阳之战刚结束,李世民秘密拜访当地大师王远知他还没敲门,就听王大师说:“此中有圣人,得非秦王乎?”李世民赶紧承认正是在下,王远知泄露天机:“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得到王大师口含天意背书的李世民,班师途中,意气风发地写下《还陕述怀》:。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全诗言志抒意,情怀高迈这种得胜而归、睥睨一切的心态,直接影响到李世民回到长安后的政治表态七月初九,李世民凯旋长安,摆出盛大的进城仪式。

他身穿黄金甲,身后是二十五员盔甲闪亮的大将,然后是一万名铁甲骑兵,两万名戎装步兵,排出两公里左右的队列,军歌嘹亮,呼声震天李世民此举,向长安百姓传达出明确信号:天下是秦王打的,打天下理应坐江山李渊明白李世民的心思,对他仅仅是接风洗尘,却没有任何封赏。

但很快,事情有了转机七月十一,朝廷在长安处死窦建德,却赦免王世充,引起河北百姓不满加上朝廷对农民起义军反攻倒算,处置失当七月十九,窦建德旧部刘黑闼再次起义,百姓群起响应,“半岁之间,尽复建德旧境”李渊调兵遣将前去镇压,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只有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明确排名“位在王公上”,请他再次出山。

十二月,李世民攻打刘黑闼,结果“全军皆没”事实证明,单纯军事手段已无法平定河北人心这时,李建成出手了为平衡李世民战功,树立太子威望,收拢河北山东地方势力,李建成在东宫僚属魏徵的劝说下,主动请缨征讨河北魏徵“少孤贫,落拓有大志”,其人“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

魏徵早年参加过瓦岗寨起义,但李密对他“虽奇之而不能用”魏徵跟随李密投降李唐后,亦不受重用当时瓦岗寨大将李勣等人还占据着“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广大地区,魏徵“自请安辑山东”,李渊遂让他招降李勣。

在赶赴中原路上,魏徵写下《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魏徵政治水平极高,不仅一首诗抒发了建功立业、报李渊知遇之恩的急切心情,更是一封书信就让李勣归降但回朝复命途中,魏徵被窦建德抓获,后在窦建德兵败后才辗转返回长安。

在瓦岗寨与窦建德两支农民起义军中都有过长期生活经历的魏徵,对当时政治形势和农民情况都很熟悉,李建成将其收揽进东宫,“甚礼之”在魏徵的辅佐下,李建成在河北攻心为上,对刘黑闼部将进行政治分化,对百姓实行安抚政策。

刘黑闼失去群众基础,于武德六年(623)十月兵败被杀李世民虽没能解决刘黑闼问题,但此事给他留下了深刻教训,为后来调整治国方针打下思想基础李建成通过平定刘黑闼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证明了他比李世民更适合从打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型。

李世民主动发起夺嫡攻势,而李渊坚决维护李建成太子地位,意欲解除李世民一切权力李世民和平夺嫡无望,决定铤而走险,于六月初四清晨在玄武门发动军事政变,斩杀李建成、李元吉,软禁李渊,逼其交出军政大权政变后,李世民对东宫和齐王府僚属实行了宽大政策,将魏徵、薛万彻等文臣武将全部赦免,并派魏徵安抚李建成在各地的支持者。

正所谓“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在李世民的极力调和下,之前政治斗争中你死我活的两大集团,在新的历史基础上重新团结起来六月十六,李渊退位为太上皇八月初九,李世民正式即位,是为唐太宗,此即“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

从晋阳起兵到长安登基,太宗诗作中“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题河中府逍遥楼》)和“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过旧宅二首》)的壮志,终于得酬致治贞观囿于客观原因,唐诗对唐太宗夺嫡逼宫的玄武门之变三缄其口。

杀兄屠弟逼父的玄武门之变是太宗夺嫡即位的历史原罪,而贞观之治是他洗刷原罪的毕生努力刚登基两个月,太宗就召开御前会议,讨论治国路线会上,太宗不无忧虑地说,“今承大乱之后”,恐怕百姓不易接受教化魏徵认为,“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大乱之后,人心思定,只要休养生息,安人静俗,以王道化天下,“三年成功,犹谓其晚”。

宰相封德彝则不以为然,“三代以还,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岂能之而不欲邪”,从三皇五帝到如今,百姓尽是乱民刁民,必须严刑峻法治国魏徵反驳,黄帝、颛顼、商汤、周武开创盛世都是建立在乱世废墟基础之上;如果古人淳朴厚重,后人轻浮诡诈,那从上古到大唐,百姓“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魏徵一席话,驳得封德彝哑口无言太宗亲历隋末动乱,并亲眼看到魏徵解决刘黑闼问题的成功,“卒从徵言”,确立了抚民以静、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第二年,太宗改元贞观,大唐新的历史航道正式打开然而,贞观初年的现实图景是土地荒废、人口减少、经济停滞、哀鸿遍野。

贞观元年(627),关中饥荒,粮价飞涨,一斗米价值一匹绢布(约200文钱)贞观二年(628),全国蝗灾贞观三年(629),洪灾肆虐,“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太宗从增加劳动力入手发展生产。

前隋炀帝沉迷酒色,唐高祖亦喜好酒色,唐初后宫填充了大量宫女武德九年(626)八月十八,太宗刚登基不到十天,就下诏将多余宫女放归民间贞观二年七月初三,太宗再次下令削减宫女,让她们到民间与单身男子结为夫妇,“前后所出三千余人”,是为“怨女三千放出宫”。

闲置劳动力既在宫中,也在狱中贞观六年(632)十二月,唐太宗到长安监狱视察,见死刑犯马上要生死两隔,一时心头发紧,决定放全国监狱监押的390名死囚回家,让他们返乡与家人团聚,参加劳动生产,待到来年秋收之后,再赴长安接受死刑(将死囚放出的同时,有关部门对重点人犯进行了布控)。

一年后,死囚们重新感受了生命的宝贵美好,也就能坦然面对应得的惩罚第二年九月,390人一个不少全部按期到长安集合领死太宗“嘉其诚信”,将他们全部赦免,是为“死囚四百来归狱”无论是放归宫女到民间成亲,还是慎用死刑放免囚犯,太宗的着眼点既是顺从人伦之性,又是增加劳力恢复经济。

太宗为百姓赎买儿女之举,亦含有这种性质贞观二年(628)三月,关中百姓因饥荒多有卖儿鬻女者太宗听闻,从皇家内库拨出金银布帛将被卖儿女赎回,“归其父母”隋末唐初长期战争,很多战死士兵和饿死百姓的遗骸没有掩埋,人们不免触景伤情。

随着春末夏初天气转暖,暴露在外的骸骨极容易造成疾疫流行四月初三,太宗下诏安葬散落荒野的尸骸此即“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在贞观前三年的自然灾害中,太宗“勤而抚之”,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百姓“虽东西就食”,却“未尝嗟怨”,是谓“以心感人人心归”。

经过太宗君臣数年的励精图治,贞观四年(630)起,“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全国粮食生产接连获得大丰收,一斗粮米从贞观元年的两百钱直线下降到三四钱,人口从唐初的两百多万户增加到三百多万户。

社会秩序安定,“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民间呈现家给人足的小康局面和守望相助的社会风气此时,太宗对大臣回忆起五年前的御前会议上,只有魏徵“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开创治世,“徵之力也”,只可惜已于贞观元年去世的封德彝无法看到今日盛景。

魏徵谦让,“海内康宁,皆陛下威德,臣何力焉”太宗不掠人之美,“朕能任公,公能称所任,则其功岂独在朕乎”200多年后,诗人杜牧流连于魏徵故宅永兴坊,遥想当年太宗魏徵论治,写下《过魏文贞公宅》: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太宗对魏徵的信用,不仅是杜牧艺术加工的遥想,更是贞观历史真实的回响魏徵耻君不及尧舜,时时谏言居安思危天下出现升平局面后,魏徵“惧帝喜武功”,曾作诗《赋西汉》,强调“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劝谏太宗善始善终,以刘邦礼遇儒生叔孙通为榜样,不忘文治初心,巩固贞观基业。

太宗读后叹道,“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贞观十七年(643)正月,魏徵病重,太宗“抚之流涕,问所欲言”,魏徵只劝太宗慎终如初正月十七夜,太宗梦见魏徵恢复健康后上朝进谏,早上醒来却接报魏徵已于夜间去世太宗赶赴葬礼,“亲临恸哭,废朝五日”,是为“魏徵梦见子夜泣”。

魏徵去世后,太宗为其定谥号“文贞”,故杜牧在诗中称其为魏文贞公太宗亲笔为魏徵撰写碑文,并写下《望送魏徵葬》:阊阖总金鞍,上林移玉辇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哀笳时断续,悲旌乍舒卷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

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太宗眼望送葬场景,追忆昔日君臣论道,“惨日”“愁云”无一不是失去魏徵悲怆之心的映射,“哀笳”“悲旌”更加渲染了悲伤,情到深处,泪流满面而“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一句,更是“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的诗意升华。

让太宗落泪的不止魏徵,还有旧部张公谨玄武门之变前夕,太宗想用龟甲卜卦问吉凶张公谨“自外来,取龟投地”,大言道“卜以决疑,今事在不疑,尚何卜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是凶卦,难道就坐以待毙吗?太宗“于是定计”。

贞观六年(632)四月初八,张公谨去世,太宗“闻而嗟悼”四月初九辰日,太宗为张公谨发哀哭泣有大臣上奏,根据黄历《阴阳书》,“日在辰,不可哭泣”太宗言道,“君之于臣,犹父子也,情发于衷,安避辰日”,是为“张谨哀闻辰日哭”。

太宗看重君臣感情,在君臣关系上不追求乾刚独断,即如《幸武功庆善宫》诗中所言“无为任百司”太宗在《赋得白日半西山》诗中,有“藿叶随光转,葵心逐照倾”;在《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中亦用葵藿做喻,“还当葵藿志,倾叶自相依”,希望贤臣良辅如葵藿向日般辅弼君王。

贞观一朝,人才济济,萧瑀、房玄龄、杜如晦等宰相与太宗君臣一心,共求致治萧瑀忠贞不二,在武德年间的夺嫡斗争中,高祖屡次欲下决心处置太宗,都是萧瑀据理力争,对太宗多所护佑玄武门之变后,还是萧瑀带头劝高祖将权力交给太宗。

太宗曾作诗《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房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与杜如晦共同构建贞观年间的治理架构、制度体系“玄龄善谋,如晦能断”,史称房谋杜断房杜贤相佳话如高山流水,为后世敬仰。

晚唐诗人皮日休曾作有组诗《七爱诗》,其中《房杜二相国》有言:吾爱房与杜,贫贱共联步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纵横握中算,左右天下务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

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太宗慧眼识才,尤以起用马周为佳话有“诗鬼”之称的唐中期诗人李贺曾作《致酒行》对此赞道: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马周“少孤贫好学,尤精《诗》《传》”,但“落拓不为州里所敬”,多次被地方官吏欺辱,“遂感激西游长安”,客居太宗中郎将常何家中,“天荒地老无人识”。

贞观三年(629)六月十三,太宗让群臣对朝政得失提出意见常何只会打仗,不懂朝政,于是让马周捉刀代笔马周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写了20多条意见建议,条条切中时弊,是为“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太宗奇怪常何何时有了这般见识,常何吐出实话:“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草耳。

”太宗当即召见马周,立马重用,最终拜其为相李贺一生怀才不遇,潦倒游息,“零落栖迟”,但在遥想马周的人生逆袭后,如“雄鸡一声天下白”,心中“迷魂”烟消云散,再度燃起凌云壮志可汗天下贞观四年(630),唐太宗不仅在国内全面恢复经济,在国防战线上更是积极拓展,搬掉了中原背上最大一块石头,这便是攻灭东突厥。

突厥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北朝时期开始崛起,控制了东起辽海、西至里海、南自蒙古戈壁、北达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隋文帝杨坚设计将其分裂为东西两部,各个击破但隋末战乱,东突厥乘机复兴,中原群雄纷纷向其称臣,高祖起兵时亦不能免俗。

武德九年(626)八月初九,太宗刚登上皇位,东突厥颉利可汗就带领十万铁骑打到长安城下太宗把长安金银搜罗一空送到突厥大营,才换来突厥退兵视此战为奇耻大辱的太宗,于当年九月就带领禁军将士在显德殿练习骑射,带动整个大唐军队整军备战。

贞观三年(629)左右,形势和力量发生有利于唐朝的变化唐朝国力回升,军力增强;草原连年大雪,颉利横征暴敛,突厥日渐衰落是年冬天十一月,太宗决定开战,命李靖、李勣、薛万徹、柴绍等人率领十万大军,四路同时进攻,于贞观四年(630)二月大破东突厥。

三月初三,北方各族首领给太宗献上“天可汗”尊号太宗豪情壮志,写下《饮马长城窟行》: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云台凯歌入全诗慷慨苍凉,开唐朝边塞诗风气之先太宗在末句“荒裔一戎衣,云台凯歌入”表达的四夷宾服理想,不久便成为现实攻灭东突厥后,唐朝接连打败吐谷浑,收复高昌、焉耆、龟兹,设置安西都护府,重新恢复对西域的统治。

欲治兵者,必先治将贞观时期能在对外征讨中取得重大进展,得益于太宗善于御将,与军中大将肝胆相照李勣“尝得暴疾”,需胡须做药引太宗听闻,剪下胡须为李勣入药李勣“顿首出血泣谢”,太宗抚慰道,“为社稷,非为卿也,何谢之有!”是为“剪须烧药赐功臣,李勣呜咽思杀身”。

阿史那思摩本为东突厥贵族,对颉利可汗忠贞不二,君臣一同被俘太宗赏识思摩忠心,任用其为右武卫大将军贞观十九年(645)五月二十九,思摩跟随太宗征讨高丽时“中弩矢”太宗亲口为他吸出瘀血“将士闻之,莫不感动”,是为“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

太宗为思摩“含血吮创”的征讨高丽之战,是贞观晚期唐朝在东北方向的一次重要进攻太宗解决东突厥和西域问题后,立刻将目光投向侵占中国辽东地区的高丽政权,于贞观十九年(645)二月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丽当年暮春之际,太宗率军路过秦皇岛,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遥想秦皇汉武功业,写下《春日望海》,中有“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等语。

太宗此时念兹在兹的就是收复秦汉故土,再造盛世一统六月初,唐军收复辽东古城(今辽宁辽阳)一天夜里,太宗举头望明月,写下《辽城望月》: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

驻跸俯丸都,伫观妖氛灭“玄菟”即辽东汉代旧称,从此地升起的明月光辉已经照耀到辽海边的碣石,广袤的辽东河山即将回归大唐太宗月下俯视高丽丸都,对收复故土充满信心拿下辽东古城后,唐军包围安市(今辽宁省海城市八里镇)。

高丽据城坚守,唐军围攻三个月无法攻下时令渐至初秋,太宗又写下《辽东山夜临秋》:烟生遥岸隐,月落半崖阴连山惊鸟乱,隔岫断猿吟安市久攻不下,太宗心情抑郁,诗中的山夜迷蒙秋景,无疑是太宗黯淡心态的折射从洛阳到辽东转运粮草补给线过长,加上天气原因导致用兵辽东的时间窗口极窄,如陈寅恪先生所言,“以关中辽远距离之武力而欲制服高丽攻取辽东之地,必在冻期(八九月至二三月)已过雨季(六七月间)未临之短时间获得全胜而后可”。

因此,太宗在《辽东山夜临秋》诗中已经颇露迷茫之意半生沙场的他明白,随着秋意渐浓,归期已到若不及时撤军,会有当年隋炀帝兵败如山倒之虞九月十八,太宗下诏班师,十一月二十二抵达定州(今河北定州),设宴招待“宗姓老人”。

定州古称中山,在宴会上,太宗回忆战事经过,写下《宴中山》:驱马出辽阳,万里转旂常对敌六奇举,临戎八阵张斩鲸澄碧海,卷雾扫扶桑昔去兰萦翠,今来桂染芳云芝浮碎叶,冰镜上朝光回首长安道,方欢宴柏梁贞观十九年征讨高丽之战,虽未实现收复辽东全部“中国之地”的战略目标,但斩杀高丽四万军队,攻取十座大城,迁徙七万人口回归唐朝,极大地削弱了高丽国力,为后来唐高宗解决东北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太宗在诗中颇有得胜欢愉之情。

征讨高丽后,唐朝又消灭薛延陀,最终重建以其为主导的东亚、中亚国际秩序,领土东起大海,西到焉耆,北界沙漠,南达林邑(今越南中部),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大唐声威远播,贞观之治呈现全盛局面。

乐游原上望昭陵从玄武门之变夺嫡登基,到致治贞观励精图治,唐太宗用23年时间打造出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盛世贞观时期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和谐,国威的张扬,君臣关系的健康,成为中国古代永远的精神向往杜牧曾在长安乐游原上遥望昭陵,遥想贞观,写下《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太宗却对后事不无忧虑贞观十一年(637),太宗将武媚娘纳入后宫,封为才人贞观十六年(642),唐朝再次发生夺嫡之争,原太子李承乾、夺嫡者魏王李泰双双被废,看似“仁懦”的晋王李治入主东宫。

太宗生前显然不会想到,本应是两条绝缘平行线的东宫李治与后宫武才人,会在他身后发生重要交集,双双开创一个“治宏贞观”的崭新时代。(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吴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来源: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