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推荐微妙玄通(微妙玄通感悟心得体会)
说这句之前,先讲一下上一句“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意思是:得道之人,微妙玄通,很难辨识。
(接上篇)上章主要讲“道”是什么样的?本章主要讲得道之人是什么样的【心得1】如何理解:“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一、得道之人说这句之前,先讲一下上一句“。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意思是:得道之人,微妙玄通,很难辨识很多学者喜欢逐字解释“微妙玄通”,我觉得没有必要啦,因为说到底就是“玄之又玄”,不为常人所识再说直白一点,就是讲不清喽,这种说法不对也对。
不对,是因为和普通人(俗人)讲不清只有得道之人才能体悟对,是因为确实难讲清楚,因为“道”本来就讲不清是不是理解不了了,我来说一个典故:禅宗第一案“拈花微笑”,或许您就明白了——一日,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以金色。
优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恭请佛为百万人天众说法,佛应所请尔时,世尊登座,手拈金色优波罗花,面露微笑,扬眉瞬目,环瞩大众,一言不发,而人天百万众悉皆茫然罔措,独有金色头陀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乃云:“吾有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付嘱摩诃迦叶″遂授金缕袈裟钵孟——大梵天王:印度教的创造之神——破:说明原来是绷着脸的,突然绽放笑容,这就是顿悟——正法眼藏:佛家的“正法眼藏”,就是《周易》里的“易”,也是《道德经》里的“道”。
——“涅槃妙心”:不生不灭,永恒的玄妙心法也就是《道德经》讲的“众妙之门”——“实相无相”:“实相”,真相,真如,是确实存在的“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不断虚空,最后达到“尽虚空,遍法界”。
——“微妙法门”:是以心传心,心心相印,但说不出来二、形容得道之人老子写《道德经》毕竟是给君王(领导者)看的,还是要尽量讲清楚些,怎么办?打比喻呗~老子说,得道之人:——他小心谨慎,就好像古代一种大象在冬天里涉冰过河的样子。
——他犹豫不定,就好像古代一种大猴子对四周的事物都心存戒备的样子——他庄重恭敬,就好像要去赴宴做客,正襟危坐的样子——他轻松惬意,就好像春阳暖意,使得冰川悄然融化——他纯朴敦厚,就好像涉世未深,朴素无华的样子。
——他旷远豁达,就好像深幽的山谷般空虚深远——他浑然一体,就好像一潭池水似清非清……有人会说,不对啊!得道之人不应该是侠风义骨,仙气飘飘的样子吗?怎能是老子说的这般?这是因为我们固有的得道之人的形象来自于古代另一位圣贤:庄子。
顺便我们来说一说,老子和庄子的相同以及区别吧~1、相同点:庄子的思想来自于道家,他接受了老子的道的思想——道是宇宙天地的总法则,道始终遵循着“道法自然”的法则,而无论是社会还是人类,都要遵循这种法则2、不同点
:(1)经历不同:老子任职“周守藏室之史”,位高权重,他用渊博的历史知识,写下一本用于指导政治治理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庄子做过“漆园吏”,不久就辞职不干,然后“就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成为一个纯粹的隐士。
其著作为《庄子》(2)服务对象不同:老子的哲学是服务于政治和社会治理的,虽然老子提倡清静无为,而清静无为其实是一种手段,老子追求的其实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庄子并不关心政治及社会,他对人世间的是非荣辱、功名利禄等持藐视态度。
庄子追求忘记物质世界、忘记文明世界、忘记自我执念,超脱社会与人的一切,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物物而不物于物”的逍遥境界(3)哲学思想不同:老子的哲学是功利的;老子的哲学是现实的;老子是心机深沉有谋略庄子的哲学是审美的,庄子的哲学是超越的,庄子是灵魂的纯粹歌唱。
(4)性格不同:老子是一个思想深邃、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眼神中透着深沉而坚实,他性格深厚沉默、谨言慎行,他的话不多,但每一句话都能力透纸背直指真相庄子则像是一个反叛的、桀骜不驯的中年知识分子他不做物质和欲望的奴隶,而是要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
所以,大家不要再把以前固有的那种所谓,白衣飘飘、侠风道骨的形象来理解得道之人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小结:前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样子的是得道之人,也说了和传统观念中得道之人的区别再说直白一点,得道之人就是“大隐隐于市”,看起来俗人一个呗!还有一点,作为一个领导者:你在经营管理时要特别谨慎小心,做事要三思而行,尤其对待自己的品行,要像大家都盯着你的那种状态一样。
这个理念跟儒家“慎独”的理念相通【心得2】如何理解:“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谁能在混浊中静止下来,慢慢变得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使其慢慢显出生机?一、领导者的无为这段文字对理解老子的“。
无为”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把“无为”理解为“不为“,这是不恰当的“无为”是指:以“无”来“为”什么是以“无”来“为”呢?就是不为自己的私利为!不为自己的私欲为!不为违反自然规律去为!如果能做到上面三条,。
就能做到“无”,所以,在“浊”中以“静”的方式,慢慢清明;接着才能“有”,就是,在“安”中以“动”的方式,慢慢生发这就是悟道者的无为!*举个例子吧~就像一个企业,刚招了一批大学生入职时都是满怀激情,想干一番事业的。
作为一个新人其实要求不高(这里不讨论待遇的问题),只要能做到:一氛围不错,二有人带教,三领导认可,四有发展机会这样大概率能留住人但如果:制度老是朝令夕改,同事间勾心斗角,功劳总给领导剥夺,反复打下手没有发展机会。
这样的新人大概率是留不住的因为,——制度老是朝令夕改,对应第六十章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领导不要老是扰动百姓——同事间勾心斗角,对应第六十五章的“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意思是领导不要使民众知道狡诈,而是使民众心地朴实。
——功劳总给领导剥夺,对应第八十一章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思是领导要默默地做、默默地奉献,不会跟众生争排名、抢功劳、出风头——反复打下手没有发展机会,对应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领导把事情做成了,就不要留恋,退出来给下面人更多的机会。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了吧,《道德经》一直在对领导者说:要无为,因为无为才能无所为领导能无为,才能像文中的潭水一样由浊变清而变清后的水中才能安稳的孕育新的生命二、更高境界的无为当然,老子对得道者思想要更深远一些:。
能够使敦厚、淳朴的心沉静下来,如同水一样慢慢澄清,达到安静的状态能够使对天地万物不明白、不顺从者达到对天地万物的尊重、理解、顺从,使人们真正按照自然的运行规律来做事真正懂得“道”、讲述 “道” 的人是不会认为自己已经成了专家的,从来不会自满自得。
正因为他的谦卑才能达到对天地万物认识的不断提高、对“道”的继续追求,才能深邃地观察这个宇宙世界,不断完善自己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以达到不断的提高认识而这个不断提高并践行的过程,就是明代大儒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还不只是学以致用那么简单而是说你不去球场打比赛,不管你看多少教学材料,也绝无可能学会打篮球既然不能先知后行,那先行后知行吗?同样不可以,因为你连标准投篮姿势都不知道,怎么可能投得准呢?所以人家才说“知行合一”,哪个在前都不行,就是要交替着来,知了一点就去行,行了发现了一些细节,反过来再去迭代知。
诗经早就说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之谓也!那要什么程度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融会贯通呢?——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到了七十以后才可能做到从心所欲又能不违反规则,不违背天道也就是真正知行合一的境界说到这里,要向大家明确一下:学国学经典,千万不要断章取义很多人说:孔子讲的,到了七十就可以随心所欲了我们的法律法规也是,很多超过七十岁的老人犯了错就不处罚了。
唉!孔子讲随心所欲是有前提的呀!不逾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心得3】如何理解:“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一、悟道之人不欲盈的做法悟道之人不会自满,只有不自满,才能不断前进,不断更新这与儒家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道理是一样的。
悟道者是灵动的、而非僵化的这样才能持续精进、推陈出新!就如同:创新是企业家重要的特质,创新往往需要打破常规创新的动力何在呢?就是不盈只有企业家保持不盈的状态,企业才会有创新职场中还是这个道理真正有本事的人从来不会夸夸其谈、大包大揽,把事情做成了就做成了,不居功;事情做不成,自己静下来想解决办法,不甩锅
反而是那些一无是处的人,成天愁眉苦脸,抱怨爹妈无能、抱怨社会不公、抱怨中国内卷脑子里只想着摸鱼,越摸鱼心越虚,看人家努力,就骂人家是“奋斗x”,领导分配工作,就骂人家“资本家”,仿佛身边全是坏人,想方设法迫害他。
在这里就以常州孙国华老师的故事给大家作个参考: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漕桥社区,孙国华,一名74岁的退休数学教师96张存单190万元毕生积蓄全部捐出助学,他用大爱书写着他平凡又伟大的人生方程式 孙国华两室两厅的房子里,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
没有空调、电风扇,甚至连电视机也没有家电就是一台已经很破旧的双缸洗衣机和一只电饭锅而墙角一只旧衣柜则是他岳母传给他的,到现在恐怕已经有不下50年的历史 虽然他很在意钱,96张存折藏在家里各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角落,生怕被人偷了去。
但在捐款助人时他却很慷慨,没有任何迟疑倾尽毕生积蓄助学,孙国华不求他人感念,“教书是为了把知识传给孩子,捐钱是为了把希望留给孩子” 孙国华老两口的退休工资每月有8000多元,但他们的生活非常简朴他们很少在超市买东西,一条鱼可以分四天吃,一年四季的蔬菜也是自己种,两个月的电费竟不超过7元钱,190万的积蓄也是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
孙老师捐款之后,武进有关方面准备轮流到武进各学校去宣讲孙老师的事迹但孙老师说,其实自己没有媒体报道得那么崇高他还是强调,自己只是偶然做了一件善事,不值得大家这么热心关注 谈及今后,孙老师表示:自己还是习惯这样平静的生活,不图钱多钱少,只求岁月静好。
我们可以看到,孙老师就像一个悟道之人那般,依道而行,为了大爱牺牲小我。他始终在践行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字: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所以,老子所说的“不欲盈”,你可理解成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容量,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这就好像你本来用杯子装水,水满了就装不下了你现在换成盆子装水,换成锅子装水……这样就会多出不断让你进步提升的空间。
把这个道理换成道,这样你才不会盈,这才是“不欲盈”的方法每当把目标放的远一些,离盈就会远一些而当你把“道”作为目标的时候,你就真的达到了“不盈”的状态二、领导者不欲盈的做法这也是一个深层的意思《道德经》是写给天子(有道的领导者)看的,怎么证明?
天子之所以叫天子,因为自认是天帝的儿子而在第四章说过“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可见老子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先有道,后有天帝,再有天子可见天子必须遵道而行在这里就以汉文帝刘恒的故事给大家作个参考: 汉文帝(前202年-前157年),
汉高祖第四子,他就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汉文帝以秦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苦对政权安定的意义汉文帝励精图治,而且是出了名的节俭,试举一例:汉文帝自己常常穿着粗布衣服,所宠幸的慎夫人,为了省布料,衣服的裙摆通常较短,这叫“衣不曳地”,为的是为天下人做榜样。
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汉文帝原本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汉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高台干什么呢?”。
生前,汉文帝还要求建造他的陵墓时,不修高大的坟,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日,汉文帝在未央宫逝世留下遗诏说: “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
我们翻译一下: “当今世人都喜欢活着而不乐意死,死了人还要厚葬,以致破尽家产;加重服丧以致损害身体我认为很不可取况且我生前没什么德行,没有给百姓什么帮助;现在死了,又让人们加重服丧长期哭吊,遭受严寒酷暑的折磨,使天下的父子为我悲哀,使天下的老幼心灵受到损害,减少饮食,中断对鬼神的祭祀,其结果是加重了我的无德,我怎么向天下人交待呢!”。
汉文帝刘恒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道德经》这样一本帝王之书常被人误以为只是在讲形而上学,而汉文帝刘恒却能从中体味出到底什么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因而,他的执政理念被认为是“无为而治”的典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结束前,再补充个本章成语*成语《涣然冰释》:【解释】: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结尾第十五章的核心是什么?1、什么是得道之人(得道之人,不求盈满;即使有所新成,也不夸示于人)。
2、领导者如何做到无为(以“无”来“为”)3、悟道之人如何做到不欲盈(一个人要明道,要修道,要行道)下一篇,接着分享《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指正、互动国学是中华民族灿烂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武器,。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赞并收藏,方便查找。同时,欢迎大家积极转发给周围有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小学生相声台词(小学生相声台词打电话)这样也行?
田娃:瓦蓝蓝的天上飞老鹰,同学聚会我真高兴,侧耳倾听是校园歌声,控制不住美丽的心情。怎么样,这歌唱得是不是嘎嘎以嘎斯。…
-
英文绕口令(英文绕口令简单易读)不看后悔
There was a fisherman named Fisher who fished for some fish in a fissure
- 手机经典台词(电影手机葛优经典台词)怎么可以错过
- 手机经典台词(手机葛优经典台词)万万没想到
- 古诗名句(古诗名句鼓励小强)不看后悔
- 古诗名句(古诗名句摘抄鉴赏)这都可以?
- 周星驰电影台词(周星驰电影台词一万年)万万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