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_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奖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4-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3所高校的12项研究成果入选,获奖类型和数量实现新突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始设于1995年,每三年评选一次,是目前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奖项,代表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顶尖水平。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_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奖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评奖结果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3所高校的12项研究成果入选,获奖类型和数量实现新突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始设于1995年,每三年评选一次,是目前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奖项,代表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顶尖水平。

该奖项旨在表彰奖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展示高校社科界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鼓励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铸造精品,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近年来,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部署,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进有组织科研,按照“涵育基础、推进重点、科学管理、务求实效”的方针,大力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强基提质工程,构筑了“教育部—教育厅—高校”三级培育孵化体系,有效提升了高校教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

河南省-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张倩红

个人简介:张倩红,女,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郑州大学副校长,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曾担任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中国世界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等职出版有《犹太史研究的新维度》(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获教育部第八届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犹太人3000年》(入选2020年度光明书榜)《以色列史》《犹太文化》等著作,主持翻译有《耶路撒冷三千年》(获中国文津图书奖)等译著,在《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成果名称:《港口犹太人贸易网络与犹太社会的现代转型》成果简介:15世纪末至18世纪末,港口犹太人活跃于世界诸多港口城市,穿梭在各大殖民帝国之间,形成了连接新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乃至太平洋的全球性贸易网络,成为近代早期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存在达三个世纪之久的港口犹太人,在频繁参与跨地区贸易的过程中,通过与非犹太人的密切交往实现了自身的现代转型,留下了重要的历史遗产研究表明,港口犹太人早于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一两个世纪就已具备了诸多现代性特征,他们广泛接纳现代世俗知识,并和当地主体社会融合,形成了以商业交往和经济网络为核心的“塞法尔迪路径”,其与以思想启蒙和文化融合为特征的“阿什肯纳兹路径”共同冲破了传统犹太社会的藩篱,推进了犹太民族的现代转型。

另外,从全球视野来看,港口犹太人与殖民扩张、海洋贸易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参与早期全球交往,在此过程中催生了现代商业运作模式,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王子初

作者简介:王子初,郑州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考古研究院院长,中国音乐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中国音乐考古大系》总主编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文物大系》(19卷本)《荀勖笛律研究》《中国音乐考古学》《中国音乐考古论纲》等多部。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文化部第二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名称:《碎金风华:音乐文物的复制、复原研究》成果简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实验音乐考古学,它无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已为学界所关注中国实验音乐考古学得益于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渊源,近年的发展方兴未艾本书从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历史渊源探索、重要的研究成果及发展展望等4个方面对该学科加以系统论述。

在中国,应用实验方法进行音乐研究的传统,3000年来绵延不绝;中国实验音乐考古学研究,始自20世纪30年代的学者刘复作者广泛借助了实验音乐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完成了复原曾侯乙编钟等86套、总计525件中国重要音乐文物的复制、复原,着手筹建了“中国音乐考古陈列馆”。

此项研究,大量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以更新、更丰富的考古实证向世界展示,中国实验音乐考古学的深刻历史渊源及其对人类音乐文明的贡献罗志敏

作者简介:罗志敏,1973年生,管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郑州大学学科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级社科课题5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在《教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CSSCI、SSCI论文80余篇,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全国教科成果奖、省社科奖等多项;多项成果被教育部、高校等相关机构所采纳或采用。

成果名称:《“大学—校友关系”建构与治理研究》成果简介:本书提出并围绕“大学—校友关系”这一新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理论建构与实践治理两个层面,对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大学与校友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多方法的研究,以图在延展和深化当前的校友问题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能为新时期大学校友工作的完善和推进提供一些好的启示与借鉴。

王洪伟

个人简介:王洪伟,男,汉族,1971年12月出生河南禹州神垕镇人,中共党员,社会学博士,文化地理学博士后,侧重中国陶瓷史和陶瓷理论研究现任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理论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院院长、河南大学钧窑学与华夏文明协同创新平台负责人、河南大学中国钧窑学研究院院长。

成果名称:《钧窑铜系青蓝釉》成果简介:钧窑铜系青蓝釉是继钧瓷铁系青蓝釉、铜红釉之后陶瓷工艺技术新创举本书系统展述了铜系青蓝釉的历史渊源、工艺基础和美学特质全书分为三编八章,一编两章系统回顾创烧以降的铁系青蓝釉、铜红釉、神垕炉钧以及原产地计划经济时期的钧瓷工艺基础及其历史演化。

二编两章侧重记述钧瓷工艺窑变机理和意象美学风格的历史性考察三编四章系统展述了铜系青蓝釉的起源、演化、美学特色和工艺基础,特别以器物视觉图像的形式系统展示了铜系青蓝釉的浑厚幽雅的色彩质感,显示铜系青蓝釉独树一帜的美学体系。

牛保义

个人简介:牛保义,男,汉族,1955年9月生,河南禹州市人,中共党员河南大学外语学院二级教授、河南省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语言学、英汉语对比语言学和语用学河南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牵头人曾任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研室主任、副院长、院长。

国际认知语言学会会员,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认知语言学常务理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精品课《高级英语》负责人;国家级英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

成果名称:《构式语法研究》成果简介: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分支,构式语法研究的新理论层出不穷本书聚焦国内外构式语法理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并结合经典实例,展示构式语法理论的应用操作其中包括构式语法的核心思想,国内外构式语法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外构式语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书兼具学术性、前沿性和引领性,有助于全面了解构式语法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提高对构式语法理论的应用能力,对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硕博研究生、教师以及研究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亦可供构式语法理论的爱好者阅读。

孙克强

个人简介:孙克强,男,1957年9月生,河南开封市人,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词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曾任南开大学教授、韩国水原大学教授、中央大学(中国台湾)教授,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词学学会副会长,《南开诗学》主编,曾应邀在日本立命馆大学、韩国汉阳大学、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演讲

成果名称:《清代词话全编》成果简介:本书为断代词话总集,共收录清人词话117种全书共20册,804万字词话是词学批评理论的最典型载体,在历代词话中,清代词话不仅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理论价值也最大清代是古典词学集大成的时期,作为词学批评理论主要载体的词话在清代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把握清代词话的全貌,方能对清代词学的批评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

《清代词话全编》首次对清代词话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汇为一编,其摒弃近些年出现的将词话与普通词学文献混为一谈的做法,维护了词话文体特性,出版后获得学界的广泛好评苗长虹

个人简介:苗长虹,男,汉族,1965 年12月生,河南鄢陵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区域发展与空间规划等方面的研究现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河南省重点学科黄河学交叉学科牵头人,河南大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主任,国际区域研究协会(RSA)中国分会常务理事。

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中组部、中宣部“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成果名称:《黄河保护与发展报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简介:本书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国家亟需的重大命题,全面系统地整理了黄河流域生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础数据资料,综合运用资料整理、统计分析、计量模型等多种分析方法,系统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战略构想和发展战略定位,重点讨论了规划范围界定、空间组织策略、跨界合作模式、体制机制创新等战略性和前瞻性议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李伟昉

个人简介:李伟昉,男,1963年1月生,文学博士、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点一级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首批河南省中原教学名师,首批“河南社科名家”,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特聘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成果名称:《文化自信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建》成果简介:创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既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历史逻辑的必然,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学术创新能力和文化自觉程度,体现了中国学者为世界学术作出贡献的远大志向。

对跨文化研究和阐发研究等核心问题的争论,是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进程中最引人注目、最持久的焦点其突出特征表明,中国学派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创新都是在激烈争论中实现的,彰显了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内涵、意义及其深层次的文化自信诉求。

客观辩证地审视跨文化研究和阐发研究,正视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既有利于中国学派可持续健康发展,又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王思琦

个人简介:王思琦,博士,教授,河南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美国威斯利安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音乐与舞蹈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音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学位委员会艺术组成员。

在《音乐研究》《音乐艺术》《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中国音乐》等国内专业核心刊物发表流行音乐研究专题论文40余篇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音乐表演专业负责人、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上)《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课程负责人。

成果名称:《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史稿》成果简介:作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本书以史实为线索,深入浅出地叙述并揭示、归纳和提炼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深入剖析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

通过梳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从1978年到2019年间的发展脉络,丰富和深化了已有的关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认识,全面认识和把握了流行音乐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正确评价了流行音乐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对于协调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孟轲

个人简介:孟轲,男,法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省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原基础研究领军人才、省优秀专家、省高层次人才(B类)、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优秀学者、创新人才。

成果名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问题研究》成果简介:实现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是一项关系中华民族千秋万代长治久安的灵魂工程,也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和重大课题。

调研表明,当前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较好,认同度较高,呈现出普遍性知晓与少部分未知并存、一般性认知与深层次保留并存、理论性认同与实践性脱节并存等态势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必须进一步凝炼价值观念表达,引导大众普遍认同;构建分众教育体系,普及大众认知认同;优化舆论引导传播,增进大众情感认同;突出榜样示范引领,激励大众效仿认同;建立健全利益机制,引领大众行为认同;融入文化生产消费,培养大众教化认同;完善制度机制指引,促使大众自觉认同;拓展认同建构实践,推动大众参与认同。

李运富

作者简介:李运富,1957年6月生,湖南衡阳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郑州大学学科首席教授,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汉字汉语研究》主编;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高校中文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社科院辞书编撰研究中心学术咨询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等。

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和古文献教研工作出版《汉字学新论》《汉字职用研究》《甲骨春秋》《汉字汉语论稿》《古代汉语教程》等著作2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成果名称:《甲骨春秋——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成果简介:《甲骨春秋——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而编,对甲骨文发现120年的学术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精心筛选,形成对甲骨文发现和研究历史的客观评价。

该书分为甲骨初识、甲骨发掘、甲骨藏录、甲骨内容、甲骨研究、甲骨学者、甲骨影响七编,附录“甲骨学120周年大事记(1899-2019)”,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甲骨文发现、发掘、著录、研究、利用、影响等方面的实际情景,反映甲骨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保存有关珍贵资料,除纪念意义外,也为社会了解和学习甲骨文知识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读本。

书稿内容与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文字学都有关系,因而具有交叉性,但主要是甲骨学史方面的成果该成果得到国家语委、教育部语信司和教育部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家委员会的指导,由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团队编撰。

袁静

个人简介:袁静,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信息行为与信息服务、数据隐私与数据治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知识》《数字图书馆论坛》《四川图书馆学报》《Aslib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等期刊审稿专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SCI、CSSCI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

成果名称:《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情景敏感服务模式及平台开发》成果简介:该著作2019年9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提出并系统地研究了高校图书馆用户情景敏感服务模式目前国内共有241家图书馆机构收藏了该著作的纸质本。

该著作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主要价值体现在:一是从情景敏感服务的实现机理与技术、平台构建、实现方式、服务保障、服务评价等方面构建系统的高校图书馆用户情景敏感服务模式体系二是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人机交互学、信息管理学、用户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基于用户行为的情景敏感服务模式,创新了图书情报领域用户服务理论的研究体系。

三是将服务模式构建与平台开发相结合,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实践应用,为情景敏感服务的推广应用提供有效借鉴

统筹 | 张国强、朱荣玉审核 | 杨晓谜责编 | 黄发强、王璐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