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_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区别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5-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在野之学》一书是贺雪峰、华中乡土学派方法论的结晶之作,体现了追求社会科学研究自主性的自觉,从向西天取经到向脚下的“田野”取经,相对于诸多“殿堂之学”,在野之学可谓是来自中国大地的一股学术清风。

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_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区别

 

鄢一龙(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现代中国伟大实践,已经是社会科学最大试验场,也是最鲜活“田野”《在野之学》一书是贺雪峰、华中乡土学派方法论的结晶之作,体现了追求社会科学研究自主性的自觉,从向西天取经到向脚下的“田野”取经,相对于诸多“殿堂之学”,在野之学可谓是来自中国大地的一股学术清风。

近几十年社会科学与西方接轨带来的一个进步是社会科学研究更强调实证研究,在方法论上日益科学化与规范化但是由于对于实证研究背后的方法论哲学基础缺乏必要的反思,使得许多社会科学研究要么生搬硬套西方理论,要么成为一种纯粹展示数据与方法的形式主义游戏。

实证研究方法论的一个基础是波普尔提出的证伪主义(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检验演绎法”),证伪主义已经成为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等学科的一个主导研究方法论范式波普尔理论的核心在于检验(testing),基于检验概念他超越了演绎主义与归纳主义,重建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

这一分界就是证伪,能够证伪的就是科学命题,不能证伪的就是非科学命题,没有被证伪的理论只是处于假说状态正是基于检验,波普尔坚持了理论是建立在事实之上,一旦理论与初始状态相符合,就形成了解释,而一旦与后续状态符合就形成了预测。

但是,证伪主义的理论与事实的联接实际上是一种弱联接:第一,不重视假设提出过程与事实的联接波普尔像其他实证主义者一样认为科学研究是假说演绎体系,他否认了“归纳法”的科学性,“普遍理论无法从单称陈述演绎出来”,所谓归纳的概括,不过是“视觉上的幻觉”,这就使得假说提出变成了“一桩纯然私人的事”,虽然波普尔没有否定直觉等因素在理性重建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他认为是一种“非理性”过程,不是科学发现逻辑的研究任务,而是心理学的任务。

第二,检验中证实与证伪的非对称性假设能够证伪不能证实,波普尔否认了可证实性的同时,事实上使得理论“要么被证伪要么永远是假说与猜想”,既便是无数次的实证研究都得出了与理论假说一致的结果,也并未能使得理论得到证实。

波普尔理论是基于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发现过程提出的,这种与事实的弱联接不是太大问题,可以通过持续地证伪过程对理论进行筛选与淘汰,实现知识的进化但是将其简单地应用到社会科学,这种弱联接却会造成理论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长期引入西方理论的国家,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第一,事实过滤问题波普尔说得没错,观念是我们把握自然的唯一的仪器问题在于,已有观念仪器有时不但不能使得我们更清晰看待世界,反而会极大扭曲真实世界,‘寻找理论范式反倒阻碍理解’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来研究中国问题,会带来王绍光说的问题:“一些西方理论实际上是有色眼镜,透过它们看中国,只会遮蔽我们的认知”。

第二,“僵尸理论”问题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理论未必能够通过不断证伪过程实现“达尔文主义生存竞争”式的优胜劣汰事实上,没有任何社会科学理论能够被彻底证伪,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两面性,任何理论假说,都会找到正例支撑与反例反驳,既然理论永远不过是假说,“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一些明显脱离事实理论,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却能够成为长期主宰许多人头脑的“僵尸理论”。

第三、“伪科学”问题这里的“伪科学”指那些伪装成高度科学化的无意义研究从文献回顾、研究设计、数据采集,到量化方法的使用,都表现出高度的科学性,但是提出的理论假设或者毫无意义,用大炮打蚊子,或者干脆就是打空气。

虽然波普尔认为他的证伪主义不同于实证主义,但是事实上可以看成实证主义的一种变种,不论是早期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与操作实证主义,都基于对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不满意,试图将社会科学演进为自然科学那样更具科学性的学科。

问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实践性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主体与客体不能截然分开的,研究者需要进入与参与到具体实践的生成过程之中,不进入具体实践生成过程,不但无从认识世界,甚至无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实证主义提出的科学分界本质上仍是一种形而上学科学分界。

比起实证主义,我们更需要强调实践主义,使得我们的研究真正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理论是不是来源于实践,是不是符合实践,是不是经得起实践检验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从实践中来,变成理论,理论再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在反复循环中,理论才获得科学性,而不是只是强调形式上有多大的科学性。

因此,真正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研究是归纳检验,而不是演绎检验,形成与事实的强联接而不是弱联接,强调提出假设主要是基于事实归纳,假说需要进一步受到实践检验单个研究循环包括“事实浸泡”、理论对话、提出假说、实证检验四个步骤,这和贺雪峰提出的研究大循环是一致的,关键在于不是先看理论,而是先看实践,要先去做调研,先进入研究对象的田野,我把这称为事实浸泡过程。

贺雪峰有个很好的比喻——饱和经验,就是只有在经验达到饱和浓度之后,才会结晶出一点东西事实浸泡要前置,不是先有理论概念,然后再去摘选事实来生搬硬套在事实浸泡基础形成的理论直觉结晶,还需要通过理论对话进行提纯,在此基础上,才形成扎根实践,能够与已有理论体系对话的假说,最后才进行实证检验,而在实证检验上,要坚持方法论拿来主义,而不是虚无主义与迷信主义,无问中西、新旧、定量定性,合则用,不合则不用,同时任何方法都只是服务于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的工具,而不是越量化、越新颖就越高级。

实践主义的认知循环也是反复进行的,正是通过反复进行的循环建立科学性理论不是只能证伪,也能够证实,理论就是在不断接受实践检验中,不断被证实了(加强了),或者被证伪了(削弱了),真正科学的理论能够描述(理论概念与实践具有一致性),能够解释(能够解释已经发生的现象),能够指导(能够塑造实践),能够预测(能够接受未来实践验证),当然,在这过程中理论也不会一成不变,而会进行修订与升级。

查理.芒格曾经对经济学存在的问题,做出过刻薄但准确的批评,他将经济学追求那种虚假的精确,追求量化公式的倾向,称之为“物理学嫉妒”,现在看来,不但经济学有“物理学嫉妒”,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这种嫉妒一点也不少,而在我们这种非西方国家,这种嫉妒又增添了别样色彩。

当然,也总会有像贺雪峰这样的学者,专注于关注自己田地里的烦恼,因为他们相信田野比殿堂更有力量,相信战场厮杀比纸上谈兵更真实[0] 《波普尔思想自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15页,1988年[1] 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11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 《波普尔思想自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05页,1988年[3]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等译,253页,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4] 王绍光:《祛魅与超越》,3-4页,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0.。

[5] 《波普尔思想自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04-122页,1988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