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学习

董其昌书法学习专题_董其昌书法欣赏 经典之作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5-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董其昌是明代书法乃至中国书法史的重要书家,因此,关于云间书派的董其昌,我们分两篇文章来介绍他:1、董其昌的生平及其书法之路(本篇);2、董其昌书法的艺术特色(下一篇)。董其昌是明代万历后期(17世纪初叶)中国书法史、绘画史上最重要的一员。

董其昌书法学习专题_董其昌书法欣赏 经典之作

 

董其昌是明代书法乃至中国书法史的重要书家,因此,关于云间书派的董其昌,我们分两篇文章来介绍他:1、董其昌的生平及其书法之路(本篇);2、董其昌书法的艺术特色(下一篇)董其昌是明代万历后期(17世纪初叶)中国书法史、绘画史上最重要的一员。

他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又是一位杰出的山水画家和精明的鉴赏家他关于文人画的观点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绘画流派说——山水画分南北宗论,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这种艺术观在其身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甚至左右了整个绘画史发展的方向,并一直影响到现代。

他的艺术观在其书法作品及书论中都有着强烈的反映他因长期生活于家乡松江,而继承了历史上江南文人的秀雅书风因董其昌身居高位,以他特有的影响力,张扬文人流派书法艺术的思想,以强烈的开派意识奠定了云间书派的基础。

在吴门书派衰退之际,使苏南的书风得以再度复苏所以他的书法,不仅可视为千年文人流派书法史的缩影,也以强烈的个性开辟了文人书法史上新的一章董其昌的生平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翁、思白,别署香光居士。

松江府上海人后因重役之征,避入邻县华亭,遂于应试时改籍华亭万历十六年(1588),三十四岁的董其昌在数次落第后再次赴南京乡试,以文采超群而及第,并得王世贞激赏,称“董固英起特异”次年董其昌又赴北京,考中进士,会试第二,廷试第四。

旋即被选为庶吉士,深造于翰林院,并充任太子讲官三年后,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官七品后巫失执政意,曾出为湖广按察司副使、福建副使

(董其昌画像)天启二年(1622)擢为侍读学士,修《神宗实录》,次年擢南京礼部尚书,官二品礼官古称“宗伯”,礼部在唐代有“容台”之称,故此世人又称其为“董宗伯”“董容台”其时宦官掌权,魏忠贤与其反对党争权酷烈,为免不测之灾,明哲保身的董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回到故里松江。

崇祯四年(1631)董其昌再度出仕,复任礼部尚书,并掌北京詹事府事,其间又屡疏乞休崇祯七年,朝廷诏加其为太子太保,特准致仕董其昌回到故乡,又二年卒享年八十二岁(集大成就的大艺术家,都是高寿,所以书法家,想有点成就,健康很重要)。

崇祯十七年,南明福王时,赠太子太傅,谥文敏董其昌的书法之路董其昌发奋学书,起于他参加会考十七岁时,董其昌参加松江府会考,学问虽佳,却因字写得差,而被知府衷贞吉(洪溪,曾任工部尚书,他的生平典故,以降董其昌为二等标名书法史)故意降为第二等。

董其昌曾回忆云:“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锺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

(董其昌的学书之路)学书三年,已经看不上文徵明、祝允明了十八岁那年,他就读莫如忠塾馆,从莫如忠学书上一篇我们已经说过,莫如忠崇尚的书法理论,是“宗晋”可见他初以颜入手,从莫如忠后转而宗晋莫氏对他的影响,正在取法乎上,直入晋室。

初入书道,董氏便得到良好的教育,大概正是他以后始终以“晋人取韵”为最高境界之由来也正因此,他学书三年,便敢于藐视祝、文两位吴门派大家,并直以超越赵孟頫为目标(实际上,赵孟頫也是他的学习对象)尽管晚年,对自己青年时轻视赵孟頫多有忏悔,但董其昌青年时代的进取勇气,实是其勤奋好学和开派使命感的原动力。

这种超越元人的艺术理念,影响了他的一生董其昌艺术上的成功,还赖助于许多客观因素1、结交收藏家,开阔眼界二十至三十五岁间,作为诸生,他迫于生计,曾在浙江平湖、嘉兴及安微微州一带教私整或做富家子弟的家庭教师,结识了有明第一收藏家项元汴(学过篆刻史的朋友都记得项元汴吧,因为我们太熟悉他了)。

(苏文作:项元汴画像)此后,他又在翰林院拜师韩世能,这又是一位大收藏家;此外,后来他又与徽州著名藏家吴廷订交,更见吴氏藏品有了这些收藏家的支撑,当世能见的历代名家书帖,董其昌大多得以过眼2、与名士切磋,决不闭门造车。

青年时代的董其昌还与寞如忠之子真是龙,以及陈继儒、丁立鹏、顾正谊等华亭才子相友善,丹青书翰互为影响;人京后,董其昌又与同年朱国桢、袁宗道、黄辉、陶望龄、焦竑等当朝名士切磋文艺,纵谈剧论所有这些见识和交游,都促成了他广阔的眼界和丰富的学养。

当然,他的书法成就,还源于他独特的学习方法和学书思维:1、假渐修致顿悟的学书思维如前所述,他初入书道,便知上追晋人,二十五岁时曾应试南京,得见王右军《官奴帖》唐摹本(一名《玉润帖》),震动很大五十四岁时他再度见到《官奴帖》,云:“快余二十年之积想,遂临此本云:抑余二十馀年时书此帖,兹对真迹,豁然有会,盖渐修顿证,非一朝夕。

假令当时能致之,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怀素有言:‘豁焉心胸,顿释凝滞’,今日之谓也”在顿悟中以为得到王羲之的笔法,而深窥晋人堂奥

(董其昌57岁时所书《小楷千字文》局部)“苦心悬念”四字,道出了中壮年时的董其昌在长期书法实践中探索真谛的“渐修”过程董其昌在于书画强调“顿悟”,但他实际上从未否定过渐修他决不是一个不假渐修的纯直观的顿悟思辨者。

他在《画诀》里提出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观点,即是假渐修以成顿悟的具体表现2、追求“神似”董其昌与赵孟頫一样,都“宗晋”但在董其昌看来,赵氏乃是追求“形似”的、作意的二王,他曾称“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

而他欲追宗的晋人,则是“取韵”之二王“率意”二字道出了他主张“脱去右军老子习气”的“神似”观点这是他在审美观上与赵孟頫、文徵明的根本区别这种思想既反映了他与明前后七子复古思想的分道扬镳,也说明了他的书法观与他的南宗文人画思想的完全一致。

他到晚年仍孜孜不倦地临习《阁帖》。不过他决非步人拟古主义泥淖,而是强调“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以“能自结撰为极则”,强调神似,并以“吾神”为最高品格,突出了书家个性的释放。

(董其昌66岁时作《小楷千字文》局部)3、转益多家又专攻一家董氏一生在以二王为代表的文人流派书法传统中扎根至深,在明代恐无他人可比,重要的是如其自述所言,他曾在鉴赏中见过大量的古代真迹,并有机会临摹大约四十岁前后,他曾大学唐宋人,其中主要效仿他终生崇拜的米芾。

他的绘画最服膺米家山水,在学书、鉴赏方面也处处模仿米芾,故对米书下力最多晚年曾自言学李邕五十五年,但“自见米老运笔,多有诋诃,辄复忘其旧学然时一拟书,亦不落吴兴后也”又尝言,“运笔得米元章髓,非敢自誉,书道本如是,历代皆迷耳

”他还着意标举,说自己笔法“皆是颜尚书、米漫士书法得来,书家当有知者”因此,米芾不仅是董氏南宗文人画派的核心人物,亦是其心中书法“南宗”的代表《明史》论及董其昌书法渊源时,舍晋唐诸家于不顾,独言“始以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不是没有道理的。

(苏文作:董其昌画像)他突破赵孟頫的笼罩,以米芾为其人格的参照系,因而能广采博收,转益多师凡符合他“淡”的审美标准,属于天真、自然、率意的古代书家,从锺繇、二王父子到张旭、颜真卿、怀素,从杨凝式到苏、米,举凡书史上各时期文人流派书法的代表作家,他都认真取长补短。

下一篇,我们学习董其昌书法的艺术特色。(【跟着布丁读书法史】之192,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