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同人文祁王:琅琊榜之祁王
《琅琊榜》……最先诞生的人是萧景禹,那位从来没有正面出场过的皇长子。十三年前的那群人是围绕着萧景禹而设定出来的……
原题:《琅琊榜》人物志之祁王萧景禹作者:青青 黑江湖专栏作者声明: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公号立场《琅琊榜》这个故事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作者海宴曾在一篇后记里解释了这个问题:《琅琊榜》的情节是先于人物存在的,我大概确定了自己想写什么样的故事之后,才开始设定参与这个故事的所有人物。
最先诞生的人是萧景禹,那位从来没有正面出场过的皇长子十三年前的那群人是围绕着萧景禹而设定出来的,忠诚、信念和情义是我为他们粘贴的标签也许这样的设定很片面单一,不够丰满,但却使整本书行文的基调不那么晦暗,保留了明亮,保留了温暖。
因为在本质上,我并不想写一个暗黑的、充满了人性复杂面的故事,我还没有那样的阅历和深度在看到这篇后记之前,我还真的曾经猜测过这个故事的由来,只不过我一直认为最先诞生的人物是梅长苏(*^__^*)如作者所说,皇长子萧景禹,他从来没有正面出场过。
在故事正式开始之时,他已经离世多年他的事迹完全是依靠众人的回忆,在谈话之中一点一滴展现出来的那么,萧景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书中曾经用了十六个字来形容:笑睨天下、无人可及、英姿飞扬、众望所归曾经痴恋萧景禹生母林乐瑶的言侯曾对豫津说过这么一句话:“靖王自幼便跟在祁王身边,为人处事、治国方略等都承袭自祁王,这一点我对他还是有信心的。
不过他的性情不太像他哥哥,多了些坚毅执拗,少了点潇洒意味你年纪小,只怕记不清祁王了……景禹……非常像他的母亲……”关于言侯所说的萧景禹性情潇洒,极富个性魅力,书中有个小小的佐证靖王某一次跟飞流对话时,听他懵懵懂懂地提起了水牛的事,于是瞬间勾起了非常久远的回忆。
靖王眼珠转了转,突然动了好奇之心,又问道:“誉王是毒蛇,那我是什么?”飞流偏着头定定地看了他一阵,慢慢道:“水牛”蒙挚几乎被呛住,“水牛?你为什么觉得靖王殿下是水牛啊?”“不知道!”“不知道?”蒙挚这次真的糊涂,“你是随便选了水牛这个词来指称殿下吗?”。
“我想,”靖王的脸上没有一丝笑意,不过还算平静,“飞流的意思是说,他不知道他的苏哥哥为什么要把我叫成水牛”蒙挚心头一跳,忙替梅长苏辩护道:“不会吧,苏先生为人持重,怎么会给殿下取绰号?那可不是他一向行事的风格啊。
”靖王淡淡道:“也许这位苏先生,有我们不知道的另一面呢?再说,他也不是第一个叫我水牛的人了,以前大皇兄……还有小殊,都这么叫过我,他们常说我不爱喝茶爱喝水,脾气又像牛一样的倔,怎么看都是一头水牛……”也就是说靖王少年时期,身为长兄的萧景禹仍有童心未泯的一面,不然怎么会给幼弟起外号呢?所以日常生活里,跟靖王的坚毅执拗截然不同,祁王他应该是个随性洒脱的人。
昔年因为赤焰冤案,萧景禹被赐死,祁王府男丁俱亡,女眷全部罚没入掖幽庭,略有点名分的人不到一年便被逼死殆尽可是林殊死里逃生,十二年后化身梅长苏重返金陵不久,却意外发现萧景禹竟然有个遗腹子尚在人间!当他向蒙挚问起此事的时候,蒙挚大吃一惊,差点忍不住跳了起来!的确,当时那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会有一个遗孤劫后余生呢?。
梅长苏眸色深深,沉思了片刻道:“此中关节,我也无法推测出来不过王妃嫂嫂聪慧善断,秀童姐姐勇烈无双,都是不让须眉的女中英豪,而且当时情况混乱,被她们拼死保下了景禹哥哥一点血脉隐藏于掖幽庭中,这也不是绝不可能的事。
”这段话中透露出来的信息非常之多赤焰之案没有爆发之前,依照宸妃母子当年受宠的程度来看,萧景禹娶正妃,有可能是他自己的选择,或者说他有很大的自主权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过分看重容貌地位,而是选择了聪慧善断的女子为伴侣,显然是更看重精神层面的对等与投契。
看梅长苏话语间所流露出来的尊敬,这位王妃应该是通情达理,宅心仁厚的女子,长久以来对待丈夫的两个弟弟——景琰和小殊都非常关爱照顾说完了王妃嫂嫂,再来看秀童姐姐,她应该是祁王府中的侍女梅长苏用了“勇烈无双”这四个字来形容她,可见她的忠肝义胆,忠勇无畏。
当时萧景禹顶着“谋逆”的罪名被赐死,连累她们这些无辜女子尽数被没入掖幽庭,略有点名分的人不到一年便被逼死殆尽也就是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不断的有人死去,死亡的阴云整日笼罩在这些女子的头顶,没有一丝光亮,每晚睡下之后,谁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着看见明天的太阳。
而庭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发现的按照常理,她们自己都已经朝不保夕,自顾不暇了,哪还有余情,哪还有余力去顾及一个婴孩儿呢?可事实却正相反,她们虽然连自己的性命都无法保全,但却在发现庭生之后,全都拼死相护,同心协力地为他谋得了一个假身份,让他可以逃过太子和誉王的斩草除根,平安长大。
梅长苏见到庭生的时候,他已经十一岁了在这十二年中,没有一个人背叛告密,透露庭生的真实身份由此可见萧景禹的个性魅力和人格魅力,这些可敬可叹的义烈女子们完全是因为对萧景禹的深爱与敬重,这才拼死护住了庭生按照书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小的时候景睿和豫津,应该还有很多同龄的孩子们,都很喜欢缠着林殊一起玩儿,但是那时的林殊自己就还是个大孩子呢,所以最烦照看这些小孩儿。
按照豫津的话来说就是:“林殊哥哥一会儿就不耐烦了,嫌我们慢,又嫌我们笨,动不动就把我们从马背上捉下来丢进车里叫嬷嬷照看,自己先跑到前面去……这个我记得最清楚了!”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年岁长上许多的萧景禹,豫津的评价是:“祁王对我们这些孩子很好,有什么问题问他,总是解答得很清楚,带我们出去骑射时,也照管得十分周全。
”由此可见萧景禹是个亲切且有耐心的人,更深一层体现的应该是骨子里的善良如梁帝曾对静妃感叹过的:“你与宸妃一样柔善,朕也不为难你了你们在朕身边,朕还不了解你们吗?说到底你们与皇后越妃不同”能让梁帝做出“柔善”的评价,可见林乐瑶天性之中的善良。
萧景禹既然非常像他的母亲,那么这骨子里的善良天性想来也是一脉相承的除了天生的性情之外,萧景禹长大后进入朝堂,开始协助梁帝处理政务,在此期间的表现也堪称出类拔萃,或者换句话说,如果萧景禹成为皇帝,他一定会是一位有道明君。
首选,萧景禹勇于任事,勇于担责在梅长苏初次跟靖王见面的时候,他曾提到:“庭生十一岁,出生在掖幽庭,是谁的遗腹子呢,从时间上来看最合适的就是那个人了……你们曾经一起出征,感情应该很好……”由此可见,昔年萧景禹遇有战事,曾经随军远征,亲赴前线,而不是一任将士们在前方浴血奋战,自己却在金陵城中坐享其成。
有道是“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萧景禹身为皇子,乃是金枝玉叶,天潢贵胄,但在国家有难之时能够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奔赴沙场,足见其勇气风骨其次,萧景禹眼光独到,知人善任为人君者,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梅长苏与蒙挚在交谈之中提起昔年旧事,论及识人之明,就连赤焰元帅林燮对萧景禹都甘拜下风蒙挚抓抓头长叹一声,道:“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换了别的场合,让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根本不是难事,可现在跟你说着话,就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候那般鲁莽冒进……你还记得葫芦谷之战吗?若不是祁王殿下三道亲笔金令勒住了我的马缰,只怕早就落进了敌方陷阱。
葫芦谷若是失守,令尊大人一定会把我的头揪下来使劲儿踢的”“父亲当时确是信不过你,不过后来他也曾说过,若论识人之明,他比不上祁王,祁王能通过一场演武就在万千将士中独独挑出一个并不是优胜者的你来,这份眼力他就做不到……”
昔年太史公作《史记》,在《高祖本纪》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翻译过来就是: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各位王侯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
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断绝粮道,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就一定胜利,攻就一定攻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
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无独有偶,班彪亦曾在《王命论》里概括了刘邦最终逐鹿成功,定鼎天下的原因: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功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加之以信诚好谋,达于听受,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赴当食吐哺,纳子房之策;拔足挥洗,揖哪生之说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举韩信于行阵,收陈平于亡命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
意思是说:高祖兴盛之由,大概有五点:一是帝尧的后裔,二是身体形貌多奇异,三是神武而有征兆应验,四是宽厚明察而仁德忠恕,五是知人善任再加上诚信和喜好谋虑,通达于听取意见接受劝谏,见人有善处,唯恐自己赶不上,任用别人如同用自己,听从谏言像顺流水,趋从时势如响应声。
吃饭时吐出口中食物,以急于采纳张良的谋策;拔出脚来挥去洗脚女子,赶快拜谢邮生的谏说;感悟于戍卒的话,断却自己怀恋故土的情怀;仰慕四皓的名节,割舍宠妃爱子从行伍中举任韩信为大将,收用的陈平是楚亡命降将,英雄用力,策士效谋,这是高祖的大略,成就帝业的原因。
张良、萧何、韩信合称“汉初三杰”,乃是西汉建立时最大的三位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自认论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比不上张良;论及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断绝粮道,他比不上萧何;论及统率百万大军,战就一定胜利,攻就一定攻取,他比不上韩信。
但是他清楚地知道他们每个人的才华,然后将他们置于适合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他们才华的岗位上,充分信任他们,所以最终夺取了天下,登上了帝位换句话说,身为领袖,自己不一定在各个方面都有过人之处,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是这没关系,只要善于团结仁人志士,使有才华的人可以为己所用,便足够了!恰如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写的那般: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萧景禹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身为领袖,深孚众望赤焰冤案之后,文中曾经提过这么一句:曾经朝气蓬勃英才济济的祁王府就此烟消云散,只余下满朝从此唯唯诺诺的余音。
也就是说萧景禹身边曾经聚集了大批英才如果萧景禹成为皇帝,他们会相应成为贤臣良佐辅助他治国理政,保境安民,开创太平盛世只可惜……再次,萧景禹怀有崇高的理想,希望整肃朝纲,激浊扬清蒙挚当年在赤焰军中时,也曾听这位贤王描述过他心中理想的朝局。
而梅长苏返回金陵之后曾经对他说过朝中目前的局势:“这些年你也看见了,朝中文不思政,武不思战,都揣摩上意、固守权位去了,亏得大梁还算国力雄厚,制度健全,勉强才撑得住这个虚架子,如果下一朝还是这样,只怕国力会继续颓危,再不力图振作,将来何以震慑虎狼四邻,何以保土安民?”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势倾颓至此,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大概十二年前萧景禹开始主政的时候就发现了这种苗头,所以他希望扫清颓势,拨乱反正,具体措施文中没有提及,只通过梅长苏之口强调了一件事:“祁王曾经计划要裁撤悬镜司,他认为一个真正的明君,身边根本不需要悬镜司这样的机构存在。
所以他建议陛下,朝廷法度应归于统一,将悬镜司并入大理寺,奉明诏行核查之权”所以,综合看来,萧景禹除了极具个性魅力和人格魅力之外,还德才兼备,知人善任,且大公无私,一心为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又为什么会发生赤焰冤案呢?
昔年的赤焰冤案由滑族末代璇玑公主一手主导,她隐身幕后,出谋划策,然后由夏江和谢玉联手执行,向梁帝诬告皇长子谋反,赤焰军附逆梁帝信以为真,当即雷霆大怒,处置起来狠辣决绝毫不留情,结果令七万赤焰军在梅岭被屠戮殆尽。
三天之后,萧景禹被赐死,同日宸妃自尽夏江和谢玉联手伪造证据诬陷萧景禹和赤焰军是实,梁帝确实是被蒙在鼓里,但是如靖王所说:“不管怎么说,若不是父皇自己心中有疑,这样的诬言,只须召回京中便可查明,又何至于……”
“若不是父皇自己心中有疑”这句话可谓是一语中的,说到底还是因为梁帝自己心中疑忌太深,所以才会给有心之人以可乘之机璇玑公主、夏江和谢玉是借刀杀人,但是梁帝之所以会成为他们手中的刀,终究还是因为自己不信任萧景禹。
那么导致梁帝不信任自己亲生儿子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或者说导致父子失和,矛盾重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根据书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大致有以下四个原因:一、萧景禹优秀到令梁帝无法掌控;(恍恍然间想到了祁王,想到那个优秀到令他无法掌控的皇长子,突觉心中一阵疼痛,不知是因为年老,还是因为夏江刚刚勾起了他已刻意尘封的回忆。
)二、萧景禹与梁帝在革新朝务上也多有政见不和;(靖王神情颓然地垮下双肩,手指几乎要在坚硬的花梨木炕桌上捏出印子,低声道:“就算大皇兄与父皇在革新朝务上多有政见不和,但他毕竟生性贤仁,并无丝毫反意,父皇何至于猜忌他至此……”
)三、萧景禹当时的力量,主要是与赤焰军的密切关系,已足以动摇皇位,这让梁帝深感不安;(梁帝似被逼急,突然暴怒起来,竟好似忘了自己的身份一般,大声辩道,“你知道什么?林燮他拥兵自重是事实!朕派去的人一概旁置,却重用祁王的人,每每出征在外,总说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朕岂能姑息?
)四、萧景禹对于自己的父亲认识不清他其实知道梁帝对他有疑忌之心,但他确实没有谋逆之意,自认君子坦荡,光明磊落,这份自信让他不相信梁帝真会痛下杀手,所以丝毫没有采取应对之策(“据说祁王当年临死时,可是命令宣旨官将陛下您处死他的诏书接连念了三遍来听呢,听完后他也只说了一句‘父不知子,子不知父’,便眼也不眨地将毒酒饮下……陛下,您可知道他这句话是何意思?陛下若知祁王,当不会怀疑他有大逆谋位之心。
祁王若知陛下,也不至于到最后还不肯相信您是真的要杀他……”)对于梁帝来说,萧景禹的优秀原本应该是他喜闻乐见之事过于优秀,或者换句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原本都不应该成为问题,但是萧景禹与梁帝在革新朝务上却意见相左。
前面说过,大梁颓势已现,所以萧景禹想要整肃朝纲,激浊扬清,也就是说他是改革派,变法派,而梁帝为什么坚决反对他改革变法,书中没有提起,但是不管原因为何,父子之间因此产生矛盾发生对立却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了同时,赤焰元帅林燮是萧景禹的亲舅舅,一心支持于他,如梁帝所说:“林燮他拥兵自重是事实!朕派去的人一概旁置,却重用祁王的人,每每出征在外,总说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朕岂能姑息?”如此一来,更使梁帝心中深感不安,自己能不能稳坐江山完全取决于儿子有没有想要取而代之的念头,这是梁帝无论如何不能容忍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牢牢掌控住至尊之位和全力维护住无上君威的想法就完全地压倒了父子之情。
如沈追对蔡荃所说的:“什么是真相?你以为十三年前就没有人对真相有所质疑吗?可结果呢,或贬谪出京,或人头落地,或者……乖乖地闭口不言也许对陛下来说,祁王当时是不是真的反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旦想反的话,随时都可以反!”。
梁帝的这番心思,萧景禹应该约略知道一点,但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问题已经严重到了那般地步在萧景禹看来,梁帝他是君,可他也是父,是他的亲生父亲啊!有这一层割不断的骨肉之亲在,所以纵然知道梁帝心中有些许不满,但是对于父子之间的相处模式萧景禹还是没有做出过调整。
如梅长苏所说:“祁王一心为国料理朝政,勤德贤能之名,是桩桩实绩堆出来的,与陛下但有不同政见,都是当朝当面直言,并无半丝背后苟且”但是很可惜,这份光明忠直,在梁帝眼中却只有“顶撞”二字,就像他对梅长苏说过的那般:“他既是臣,又是子,却在朝堂之上,屡屡顶撞于朕。
”后来,梅长苏对蔺晨说过这么一番话:“祁王有才华也有梦想,最大的缺点就是他对自己的父亲太缺少防备,他以为政见不同只会导致争执,却没有想过那会导致杀机”所以赤焰之案爆发了!那样激烈!那样惨伤!以至于十二年后梁帝偶然念及自己的长子,脑海中的印象都始终停留在:
那挺拔的姿态,那清俊的面庞,那抹冷傲倔强的表情,和那双如同燃烧着熊熊火焰般的激烈的眼睛可以想见,萧景禹当年饮下毒酒时,心中是何等的万念俱灰,何等的痛彻心肺!长久以来他一直相信的父亲不相信他,是真的要杀他!这个残酷的事实击碎了他所有的幻想和憧憬,令他彻底绝望,再也生无可恋,所以他没有哭诉流泪,没有屈膝求饶,只一杯毒酒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骨肉亲情,结束了父子缘分,结束了跟这个世界之间的一切联系,只带走了无尽的冤屈苦楚和无奈心伤……。
当年看罢全文,只觉悲痛难抑莎士比亚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只能说幸而还有景琰,幸而还有小殊!纵然历尽千难万险,受尽打压折磨,却始终锲而不舍,百折不回,因为,总有些问题是不能妥协的,总有些底线是必须坚守的,所以最终,十三年后,昔日真相到底还是大白于天下,还了死者清名与公道,让那七万赤焰忠魂堂堂正正地站在了阳光之下。
诚如作者所说:萧景禹是我最喜欢的那一类人,风华灼灼,充满了责任感,有着蓬勃的青春和热烈的理想,虽然总是因为过于乐观和天真而失败,但世人却永远不会因为他们的失败而降低对他们的尊敬的确,萧景禹在人格上完美无缺,他胸怀天下,心系万民,一生所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纵然最终失败了,却丝毫不影响他被历史铭记,受万世景仰,终将万古流芳。
因为,生命可以被剥夺,但是理想和信念,却可以超越死亡和时间,永不磨灭!注:黑体加粗部分为书中原文-END-黑江湖·青青专集大红大紫的《诛仙》是武侠小说还是奇幻小说?古龙:半部奇书动天下《特工狂妃:楚乔传》值得追剧吗?。
《琅琊榜》人物志之霓凰郡主致谢:文章作者青青,版权归属作者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属作者醒目: 自即日起,《琅琊人物志》将陆续独家刊发于黑江湖公众号,敬请关注如有意购买纸质图书者,可于当当、京东、亚马逊等地购买,支持正版。
定价:32元。2017年初上市,正在热销中
【ID:heijianghu121】原创频道 说书频道 古风频道四大世界观东宋|科幻水浒|西游世界|火与刀专栏作者武五陵|叶克飞|王怜花|林探惜|边城不浪言少|茅十七|九日|张佳玮|黑山范遥春秋不淹|苏君|孔鲤|林白|陈志明|西湘
子羽|小钱|谢烟客|朴素|令狐小跑|青青杨玉婷|汐颜|花满楼的剪刀手|夜雪霁江湖这个梦想,就是要大家一起做才有意思
商务合作 | 投稿:123953896@qq.com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