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_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电话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4-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参展单位:西南科技大学该单位已参展2期正文共3875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2023-2024年度,我校广大青年教职工和青年集体紧密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勤奋工作、爱岗敬业,在教学、科研、育人、技术、管理、服务岗位上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为学校

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_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电话

 

参展单位:西南科技大学该单位已参展2期正文共3875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2023-2024年度,我校广大青年教职工和青年集体紧密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勤奋工作、爱岗敬业,在教学、科研、育人、技术、管理、服务岗位上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奉献出青春与智慧“青年文明号”是以青年为主体,在教学、科研、育人和管理服务中体现良好职业精神、创造一流工作成绩的青年工作集体。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风采吧!西南科技大学2023-2024年度“青年文明号”环境与资源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所属单位:环境与资源学院党委事迹简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全面提升育人实效性利用“护绿先锋”学生党建、“红苗圃”辅导员工作室等教育阵地,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130余次独具匠心打造卓越品牌,重点专项工作有力推进。

建立一专业一平台一赛事,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比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87项;763人次获得各类荣誉称号;学院获校园十佳新媒体、西南科技大学红旗团委、先进学生会、社会实践工作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称号聚焦学风建设,创新开展学生成长沙龙、“行动派”工作坊活动4期,2023年学生就业率达90.74%,上研率达34.81%。

办公室成员坚守育人初心,不断提升业务能力近三年,获得四川省教学比赛奖励2项,全国文体类奖项2个,市级优秀班主任7个,校级各类赛事获奖10余项;参与国家级项目研究5个,主持校级科研项目25项,软件著作权5个,发表核心期刊文章4篇,指导学生参加科技比赛,获省级以上奖励30余项。

现代畜禽健康养殖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所属单位: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事迹简介:现代畜禽健康养殖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成立于2021年,现拥有团队成员8名,平均年龄34岁,均为中共党员,并具备博士学位团队现有正高1人,副高5人,中级2人,涵盖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营养及环境微生物等领域,职称结构及专业分工合理。

该团队成员思想坚定、服务师生、助人为乐、爱岗敬业,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党建方面,团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在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工动科党支部获批2023年先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方面,他们爱岗敬业,团队先后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子课题5项,年度立项科研经费超千万;获省部级人才称号3项、省部级奖励3项、发表学科主流期刊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并在转专业率、就业率、教学案例及教学比赛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在教学科研、育人管理等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院及社会的一致好评。

拉美创新研究团队

所属单位:外国语学院党委事迹简介:服务社会:协助绵阳市在拉美建立友好城市4座,承担CGTN西语频道拉美青年蹲点记的拍摄工作,纪录片在拉美地区77家电视台播放接受主流媒体采访10余人次,发表媒体评论60余篇。

公共外交:该团队承办科博会中拉文明对话等一系列重要活动,活动受到一致好评,为学校的国际交流增光添彩人才培养:团队成员担任任课教师,培养11届本科生、在培3届硕士生,开设复合型拉美研究创新人才班6届迄今已有230余名毕业生到西语国家深造。

学术研究:向国家领导人、涉拉部委和机构提供了130余篇有价值的咨询报告。出版《拉美经济蓝皮书》《中国与拉美》(辑刊)和拉美研究智库丛书系列40余本。“铸魂润心”军工科创思政育人团

所属单位:国防科技学院党委事迹简介:团队由国防科技学院/核科学技术学院的辅导员和科创导师组成团队秉承学校70年办学历程中凝练形成的“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特色,勇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与担当,燃“军工精神”之炬,育“德能并修”之才,优化顶层设计、挖掘育人资源、创新教育载体,搭建文化育人新平台,创造性地探索并实践“红色军工文化协同铸魂育人工程”,研究创建了面向国防科技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国防特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在践行文化育人、科创育人和管理育人功能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自成立以来,先后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100余篇,主编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成果教材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项,授权12项先后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创新一等奖、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00余项,团队成员先后荣获省属科技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十佳岗位青年”“五四青年奖章”“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建筑教研室

所属单位: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党委事迹简介:建筑教研室现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特聘副教授2人,讲师12人,助教3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建筑学本科专业于1996年创办,教研室关注国家建设需要,致力于培养既了解学科前沿、具备国际竞争力,清楚中国国情、符合国家建设需求的专业人才。

教研室拥有“建筑物理与环境实验中心”“建筑模型实验室”,以及分布于全国20余家建筑设计研究院实习基地、泸沽湖风景区实习基地、梓潼大庙山风景区实习基地等校外实习基地教研室发挥建筑学在“乡村振兴”“双碳”战略中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凝练特色学科优势方向,组建专业团队,在科研、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双碳”战略。

新工科教育创新团队

所属单位: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事迹简介:团队积极响应并贯彻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教育建设理念: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传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适应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团队在负责人臧红彬教授带领下探索了一条具有机械大类专业特色的“新工科建设路线图”,构建“学院-专业-教师-学生”四级实施路径学院体系层面:构建机械大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和育人体系系部专业层面:以工程教育认证为牵引,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高阶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为导向,构建项目驱动式课程群体系和多元化评价标准。

教师提升层面:构建以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校内教师发展中心研修班为链条的完整师资培训体系,系统提升教师新工科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与方法;通过优秀获奖教师线上线下宣讲,推广机械大类新工科育人范式。

学生培养层面: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深度融合以及与企业开展真实项目研发,实现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提升学生“两性一度”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应用技术学院“职梦”团队

所属单位:应用技术学院党委事迹简介:应用技术学院“职梦”团队是一支由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组成的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团队秉持“服务学生成长,成就学生梦想”的工作理念,深入挖掘学院2年制本科学生特点,积极探索构建就业联动协同机制,以指导专家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多元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成效。

经过一年的努力,学院2023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较2022届提升了近9个百分点,其中党员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提升了近20个百分点,学院获得学校2023年唯一一个就业进步奖截止目前,学院2024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位居学校前列。

西南科技大学学生资助管理团队

所属单位:机关党委事迹简介: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统筹推进全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建设,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创新资助体系、构建全新育人模式工作多次获得省教育厅表彰和表扬,校领导数次在相关重要会议上分享、交流资助工作经验和成效,多家媒体对学校资助政策、资助育人措施和育人成效进行报道,多任四川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到校听取专项工作汇报,我校研究生“助研”工作方式和本科生“三课”育人模式被四川省教育厅在省内推广,团队连读2年受到省资助中心致信感谢,连续3年在实行加分制的绩效评分中夺得满分。

团队成员结合业务工作开展科学研究负责省级、校级资助育人主题研究项目4个,发表资助工作相关CSSCI收录论文1篇,1项资助育人案例被评为学校202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制作、指导的资助育人作品多次获省级、校级奖励。

西南科技大学院士工作站

所属单位: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事迹简介:西南科技大学院士工作站成立于2019年,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国滨合作建立,2020年成功入选绵阳市院士工作站和四川省院士工作站,2023获评绵阳市优秀院士(专家)工作站。

作为建在高校为数不多的高端学术科研平台,西南科技大学院士工作站依托院士专家,聚焦“强激光技术、光电信息技术”等领域,紧密围绕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功能展开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

团队目前有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西南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

所属单位:后勤服务集团总公司党委事迹简介:幼儿园坚持社会主义办园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园根本任务, 科学构建“健康快乐、诚实聪慧”的办园理念,以 “成长的家园、探索的乐园”为办园目标,以“书香校园”为特色,以“阳光、童趣、探索、超越”的园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风,根植于幼儿园文化,融于儿童的学习生活,赋予我园鲜活的围绕特色、提升内涵。

精心打造“书香校园”环境,营造孩子爱读书、勤读书的氛围围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主题开展“师德师风阶段性学习行动”,树立老师“爱生日子”的教育情怀提升办园品质,打造“真”环境、支持“真”体验为核心,满足儿童发展的真实需求。

构建家园共育模式。成立家长学校,形成家庭、幼儿及幼儿园三位一体的育儿模式。开展“体育健康”“家风家训”,家庭教育讲座。让我们以“青年文明号”为榜样贡献青春智慧,彰显青年担当!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新闻传播专委会新媒体编辑部总编辑:张敬印编辑:杨颜旭 孙翠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