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地理学论文_人文地理学论文2000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4-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微观武川镇——北魏武川镇是隋唐开国者的发祥地(5)郭自刚对“关陇集团”的历史评价,已多有论著,但对其起源发展之根基,则仅提及而已。

人文地理学论文_人文地理学论文2000字

 

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微观武川镇——北魏武川镇是隋唐开国者的发祥地(5)郭自刚

对“关陇集团”的历史评价,已多有论著,但对其起源发展之根基,则仅提及而已从人文地理学角度来考察,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特别是对历史进程具有推动力的人物、事件的产生,都与一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有紧密联系,因而许多大事件均以地名或人名入史,如:鸿门宴、“六镇”起义、虎门销烟、商鞅变法、唐僧取经等等,对于关陇集团的中坚人物,追本溯源,则须考察武川镇。

从地理环境讲,武川镇位于阴山北麓白道北口,如前所述,是军旅进退必经之处白道自汉以来即为兵家必争的军事要道北魏置白道守将以御柔然《水经注》对自道的记载是:“芒干水又西南迳白道谷口,有城在右,策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

自城北出,有高坂,谓之白道岭,沿途唯土穴出泉,挹之不穷余每读琴操见琴慎相和雅歌录云,饮马长城窟,及其跋涉斯途,追怀往事,始知信矣”宇文泰等武川人必曾多次往返白道,体验山川形势之险,经受莽原瀚海之风,或可磨炼不畏艰险的性格。

此其人地相关论之一说后来李世民北伐,曾写《饮马长城窟行》,现录如下: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至塞,羌笛韵金钲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人李世民继位当了皇帝之后,为长治久安计,招抚突厥首领思摩可汗,并赐李姓思摩“其地南大河北白道,畜牧广衍”恩摩死后,太宗特意为之“筑坟象白道山”,以表纪念。

足见其对这一地方的深切记忆清代以来,多有关于白道的记载及考证,皆极言其险要履险如夷者自与清歌雅士气质迥异武川军人的素质必有此地理环境的烙印及遗传因素从社会环境讲,武川置镇伊始,一直为征伐之地,派往此处的镇将及迁来实边的移民,未尝不知该地的铁血现实,但他们毅然到镇,甚至携家室赴任,且不少人在武川“留家焉”,传子孙,身居多事之地而无畏惧心理。

一则朝廷政策上予以鼓励,“不废仕宦,至乃偏得复除,当时人物,忻慕为之”;二则习武尽忠自卫,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又是年轻气盛者之愿他们来到武川镇,即知时有不测之虞,为安邦、保家、存身计,必然崇尚武艺、弓马及战术,于是自幼习武蔚成风气。

史载贺拔胜弟兄、独孤信、侯莫陈祟等武川军人少年时就有的“善驰射”,有的“骁勇绝伦”,有的“臂力过人”可以理解,在那种时代、那种环境中,能有几人舍武从文?另一方面,武川镇到北魏后期较为安稳,朝廷劝课农耕,通渠灌溉,但因十年九早(史载多有风旱灾害),人民多次受到饥饿的威胁。

民以食为天,无食则不稳宇文泰等入关军人少有体验,老握重权,故先有战地植树之举(看似小事,实寓深意),后有推行均田制之令再从人种学角度讲,如前所述武川镇民成份复杂,多民族杂居,姻亲多为远系,结果产生优生效应,这也应视为战将辈出的因素之一,此外,这里多民族的语言,不同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等客观状况,对长期居留者无不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养成其剽悍、粗犷、豁达的性格。

综上所述,武川镇在北朝至隋的历史上曾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将载入史册现代史学界提及武川镇的文章对镇址之所在说法不一,甚至与今武川县城相混,因此,笔者愿就北魏武川镇镇址问题稍加说明北魏武川镇载于史书的最后年限(公元563年)距今已越1400多年。

宇宙的尘埃、风雨的侵蚀、人为的破坏,早已将武川镇掩埋了今人考其镇址者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一、认为是今武川县内的东土城;二、认为是今武川县大青山乡土城梁村的;三、《辞海》注释写为“今武川西土城”;

四、认为不在今武川县境内对上述诸说,拙文均有异议依据之一:《水经注》载:“芒干水(今大黑河)又西南,迳云中城北,自道中溪水注之,水发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迳武川镇,城以景明中筑,以御北狄矣其水西南流历谷,迳魏帝行官东,世谓之阿计头殿。

其水又西南历中溪出山,西南流于云中城北,南注芒干水”这段文字中,除云中、北狄两个名词外,有12个方位词依文所述,查河道走向及山势,再一一对照古今地图,可知白道中溪水即今昆都仑河及其下游抢盘河,认定此河,则可断然否定东、西二土城之说。

依据之二:《周书·列传二》载:“德皇帝与卫可孤战于武川南河,临阵坠马……据此可知,武川镇城南面有河流或河床,而大青山乡之土城南面根本无河水或河道可言,直其城址在山坡上,范围较小,虽有南北两处遗址,但南城址仅130m X90m,北城址为400mX300m,周围5里之内取水困难。

古代将领出征,安营扎寨时特别注意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临时性驻地尚以无水处为大忌,更何况建置一座长久性的军镇,焉能不考虑水源问题?据此断定这一土城亦非武川镇另据当地出土的较为丰富的瓦当看,其中有“万岁富贵”字样,与盖山林先生1962年在伊盟准格尔石子湾古城调查所得之瓦当相同(注1),因此说该城址或是魏初所建之广德殿,或是士兵戍守之所。

依据之三:1958年武川县城扩建新区时曾挖出一北魏军人墓,其南1.5公里处即什尔登山口,山口左右有汉及北魏遗址及文物此山口系白道北通道之一,西距另一北通道长尾巴梁5公里,山脊有古长城遗址,该长城据考证为战国秦汉时的第二道长城(注2),北魏建镇时“在长城要害处”选址,即指此长城,由此推断北魏武川镇在今武川县境之内无疑。

为寻访其遗址,笔者走访了境内十几个古城遗址,又查阅典籍、图集,发现众多史家或写或注武川镇,但均未亲临其地,只是从典册到资料,相互引证或商榷而已笔者依《水经注》所述之河道走向、依《北史》载魏长城之说、依白道古通道之线路,沿大青山北麓踏勘,现提出如下推断:武川镇址在今武川县安字号乡广益太与广胜兴村南一带。

理由:一、有古城遗址,但今为河滩所占;二、正对白道古通道北隘口,与白道相连之路近乎直线,此路至晚清及民国一直为通衢大道;三、该地南有河流(昆都仑河,与《周书》所记相吻合),北有山梁,正是临水避风之地;四、据当地村民介绍,曾出土古朴铜钵,造型与工艺与县内其他地方的不同,其他地方多见辽、金、元三代的物器。

此议姑且作为一种推测附记于此,望能得到指教、斧正(此文系作者1991年7月参加中国唐史学会内蒙古隋唐史考察研讨会时所作文章)——————————————————————————注1:《考古》1965年第8期

注2:《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作者盖山林、陆思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