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修养_人文修养的组成包括
*所有文章版权归属【署名版权归属署名作者】*更多人文阅读写作知识请关注头条号 @江阴杨柳风人文学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文素养是个会在耳边飞来飞去的词汇。
*所有文章版权归属【署名版权归属署名作者】*更多人文阅读写作知识请关注头条号 @江阴杨柳风人文学堂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文素养是个会在耳边飞来飞去的词汇有些人会说:「____要有人文素养」(请自行带入医师、科学家、政府官员等等,甚至是台湾全体国民),好像大家都该要有人文素养,缺少了就是种错误但另一方面,在台湾,传授人文素养的相关科系(人文社会学科,也就是所谓的文组或文科)似乎又常常被人看不起。
网路上什至有「战文组」这个词「战文组」的人认为文组所教所学流于个人感想心得,与所谓的「科学」相比之下很没用乍看之下,我们一方面觉得人文素养很重要,但另一方面却也不太晓得人文素养这个概念到底在干嘛,只能用着一些似是而非,或是某种揶揄的方式去指认它,这状况活脱像是人格分裂一样,这是要我们怎么教小孩啦。
在本文中,我将援用哲学与心理学的一些研究,从道德的观点出发,对人文素养提出一种合理诠释1我希望这套观点能协助我们理解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素养「要做什么」我认为对「人文素养」的厘清是必要的,并且不是怎么讲都行:既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或对话中,还是会隐约认为缺乏人文素养好像不太妥当,那么一个对于人文素养的妥当诠释,就要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直觉,要可以解释出这个「不当之处何在」。
面对我们有限的道德能力让我们先从一个残酷的现实开始吧!虽然我们都觉得自己是能够讲道德的人——我们一定程度遵守道德,并且有能力跟人讨论道德议题——但我们「不总是」那么能讲道德虽然我们都具有一定的正义感与道德能力,但这是一种有所局限的能力。
美国道德心理学者格林(Joshua Greene)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在处理我群与他群的互动关系时,人类道德能力会碰到局限我们有偏向我群(自己人)的倾向,无法妥善对待他群以及他者(像是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或不同的性别认同等等)。
但各位先不要太难过或觉得自己怎么会那么差劲偏心,我们本来就是在自己的社群中生活与成长,格林强调,这不是我们故意要这样,不管你喜不喜欢,我们就是演化成这样的如果上述这种偏向我群(自己人)的现象是事实,而我们又希望成为能够公平地讲道德的人,那么其中一种做法,或许是拓展我群(自己人)的边界2:
如果我不再把道德认同限定在狭小群体中,或许就比较不会做出过于偏狭的道德判断和行动。
拓展大业,抽象法则帮助有限在这种去除限制、推展边界的工作上,德国的启蒙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或许算是个中翘楚康德试图提出一套崭新的想法,要我们不再从受局限的观点行动以格林的话来说,康德把「我群」的边界被推展到最大最广:我们都可以成为目的王国的子民!。
粗略地讲,康德认为道德判断不该偏颇或出于人们的偶然喜好,而该放诸四海皆准,并强调道德会要求我们把其他人当成目的来尊重,而不是作为纯粹的工具或手段来利用因此,若我们要检验自己的某行动是否恰当,我们可以试想自己身处在一个目的王国之中:。
试想一个由理性的人们联合形成的国度,并自问:我用来决定自身行动的行动准则,是否可否作为这个目的王国的法则,是否够尊重这个理性法则国度中的大家?我们可以说,康德是企图让我们的道德判准不要再被个人的一些喜恶与偏好、或是对方与我们相异的诸多偶然要素所局限,要我们不要再以此去区分对方是不是自己人——而是让我们去想像每一个人都跟我们一样是「目的王国」的子民。
但是呢,康德的这套说法是透过纯粹的理性能力去推展出来,即便你看得懂「目的王国」这几个字,并且对于上述概念说明都掌握得很好,但要完全设想自己就是那种国度的子民并且加以认同,时时刻刻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相信对很多人来说会觉得太过空泛无法代入。
这个目的王国并不是一个真正存在的领域,而只是基于实践理性的抽象身分与抽象关系对很多人来说,这种抽象的事物本身可能不那么具有现实感和动力,光是有这样的认知并不足以担保我们总是能做出符合道德的行动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个暂时的结论:拓展我群(自己人)边界的努力并不能只立基于这般抽象的推论。
3
图/烙哲学提供
拆除不自知的偏见网罗:让人文素养来帮你一把直觉上,一种区分「我群」和「他者」的方式,或许是我们对于他者的陌生;然而事实上,我们并非对于生活中的他者完全不了解,重点在于,我们的所谓「了解」常常是错的比如说,我们可能因为以讹传讹,认为东南亚的外籍移工都「肖想」成为台湾人好享受台湾的社会福利制度,以此观之,要协助我们面拓展道德边界,人文素养的第一个重要面向,或许是让我们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质疑并去除乌云罩顶般盖着我们的各种夸谈妄语,让我们不再把每件事都视为理所当然。
我们可能会开始思考「我们对待外籍移工的方式妥当吗?」「我们是不是都误会他们,用着各种不好的、自以为的方式去对待他们呢?」透过这样的反思,我们才可能终止一些现在正在进行的不合理行动接下来的活动本身像是一种走出舒适圈的冒险活动,在没有那些习以为常的偏见之后,你将对于这些一个个的人感到一无所知。
你以前至少对她们有点概念(但是可能不是正确的概念),而现在则必须重头来过重新认识,并发展新的互动关系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可能透过事前的准备(作功课)、当下的互动等去逐步积累对于他者的认知,这种积累的认知可帮助我们更加善待与正视他者,并使得这些人与我们不再那么疏远与恐惧,透过熟悉而不再认为对方是纯粹的他者,而渐渐也能觉得那是自己人。
我认为,这种积累的认知本身或许可以视为人文素养的一大核心在这种说法底下,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立基于道德:仅仅拥有某些文化知识,还不算是有人文素养,要评断一个人是否具有人文素养,得看他怎么运用这些知识与人互动打交道。
若一个人饱读诗书,却歧视其他族群,认为他们没有文化,在这种观点下,就不算是有人文素养
想像力化为你的超能力!前述的讨论当然并未穷尽人文素养的范围在人文学(Humanities)中,有些学习本身并不直接地增加我们对于他者的资讯或是知识好比说:文学与艺术阅读诗人或是作家的优秀书写往往被认为是可以增进人文素养。
的确,欣赏或阅读文学作品往往不会真的增加某些知识,我们可能是随着剧情中的人物笑笑哭哭打打闹闹地一回又一回,并且能够用比较不扁平空白、有血有肉的方式去想像人的生命而这其实是另外一种值得珍视的特质,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培养我们「同情共感」(Compassion)4的能力。
当我们面对着他者的状况时,我们可能有许多充足的资讯,但不见得总是站在他的位置来跟他一起思考;要能够对于他者作出最好的行动,我们不只是要看见我们生活中的他者,而也必须要试图理解他们在想什么、他们觉得自己需要什么、如果我们在相似的处境会有何感受;如此,我们所作出的行动(不论善意与否)才比较不会变成另外一种负担甚至是变相压迫。
比如说,前几年的台湾曾有雇主逼迫信奉伊斯兰教的印尼移工吃猪肉的事件事实上,雇主知道移工基于信仰不吃猪肉这些雇主人也都不全然是坏人,甚有移工曾表示雇主对待自己还不错,但在这件事情上却以「吃了会比较有力工作」、「入境随俗」等说法合理化自己的要求,可能未能让自己从移工的角度去设想,忽视了移工食用猪肉时的那种背德而生的罪恶感与难受。
这或许就是同情共感不足的一种负面事例另一方面,我们不只是单向的、孤独的面对他者,事实上是一大群人不断地在社会中互动着我们也需要将自身面对他者的经验与其他人分享,让其他人停止自己原本的举动、或者是愿意投入我们的共同善待他者的行动中。
因此,我们也需要述说他人故事的能力,让我们能够分享自己所拥有的想法与道德观,并邀请他人与我们一同来思索
结语我所拥有的不过就是一些爱微小的爱试着照亮自身所处之地试图照亮你的一些微小的爱如果你不信爱对你来说我就是一个无用的人-林婉瑜〈无用的人〉我希望本文对于人文素养的诠释应该还算合理在本文中,我提到了人文素养几种面向:。
反思的能力是去反省与检验习以为常之事务是否可能有问题,而这种能力往往可在哲学与批判性思考之中培养人文知识的积累则是源自于我们与他人互动所生的经验,并能协助我们在互动中做出更好的判断,这些知识则历史与社会科学之中可以寻得。
而文学则有助于我们培养同情共感的能力,使我们可以设想对方的处境,使得我们的判断与行动不至于成为另一种压迫;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进行叙事,亦能与他人分享我们所拥有的想法与道德观,邀请他人与我们一同思索当然,我撰写这篇文章并不表示我自己就已经是个富有人文素养的人。
从本文的这套观点来看,像我这样偏好抽象推论并醉心于其中的哲学宅,或许其实也还有很多不足的部分,还需要与大家一起来共同努力
|参考资料|Habermas,Jürgen (1988-1989)Morality and Ethical Life: Does Hegels Critique of Kant Apply to Discourse Ethic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83(1 2), 38-53.
Greene, Joshua(2015),道德部落,高忠义译,台北市:商周Kant ,Immanauel(1990),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李明辉译,台北市:联经Nussbaum, Martha C.(2003) "Cultivating Humanity in Legal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70:265-79.。
Nussbaum, Martha C. (2010),培育人文: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辩护,孙善豪译,台北市:政大出版社庄世同(2005),人文精神、守法意识与法治教育,《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第15期,页89-130。
张旺山(2005),人文教育的意义,《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第14期,页65-93本文从道德面向的探讨只是对人文素养的一种可能解释,并没有完全穷尽,也不排除其他面向,像是从生命哲学的观点当然还存在一些可能的其他做法,像是采用效益主义(Utilitarianism)的方式作为我们行动的道德准则。
格林教授就是这么主张的但是效益主义可能存在着某些问题,因此我选择暂时不在本文中讨论这项做法本段关于康德的初步反思部分受益于黑格尔(GWFHegel)的观点,并得自当代德国哲学家哈伯玛斯(Jürgen Habermas)之爬梳(Habermas, 1988-1989)。
关于Compassion一词,有学者翻译为同情心(庄世同,2005,页100),但在当前的网路讨论中,同情心一词有时是指Sympathy并与同理心(Empathy)相对,甚至是有点负面在本文的讨论(主要是引介Nussbaum的论述),Compassion本身并未排除Empathy,即对于他人设身处地思考的部分(该书中译本将Empathy译为神入,可说是相当传神与诗意)(Nussbaum着,孙善豪译,2010,页114)。
因次我在本文中选择将Compassion一词翻译为同情共感,以避免读者将此和Sympathy混淆并误以为这不包含Empathy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修养_人文修养的组成包括
*所有文章版权归属【署名版权归属署名作者】*更多人文阅读写作知识请关注头条号 @江阴杨柳风人文学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文素养…
-
人文与社会_人文与社会译丛
记者 曲鹏 济南报道做一套有25年历史的学术丛书是什么样的体验?
- 博君一肖同人文推荐_博君一肖的小说在哪里看
-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_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 万方检测个人文献版_万方检测个人文献版是什么意思
- 印第安人文化_印第安人文化成就
- 庐陵人文谷_庐陵人文谷陈万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