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的人文_中国大运河的人文特征
为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担任首席专家,以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和战略研究为重点,为大运河世界
重大课题为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编号:19ZDA186)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担任首席专家,以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和战略研究为重点,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精神传承提供重要素材和生动经验,为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规划创意和战略引领。


原文 :《重焕大运河的人文精神光彩》作者 |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 王晓静图片 | 网络史念海先生曾在《中国的运河》一书中指出古人开凿运河的初意:“以人工开凿运河,沟通本来不相联贯的水道,使舟楫得以直接往还。
”这本是一交通上的进步,是为了适应人类活动区域越来越广大应运而生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因运河的联通,不同地区的人们得以交往、沟通,沿线的区域受到水运交流形成的运河文化自成一格全长3000多公里、贯穿中国南北“大动脉”的运河,不仅在地理空间上联结了性格迥异的“南方”和“北方”,更在精神气质上沟通着江南文化与北方文化。
但沿线空间的差异毕竟塑造出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特征,生活或往来于其间的大量文人群体,通过这条河流留下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各地丰富的文学艺术和非遗民俗也通过这条古道流布各地,在人与大运河的相互影响下,不仅构成了中华美学的基本形态,也在提炼南北文化同质性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大运河人文精神。
联结中国南北方文化“心桥”的底层基因人文精神是大运河文化带得以被认可的根本原因,是大运河成为联结中国南北方文化“心桥”的底层基因,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大运河历来关涉国家安定、政权稳固,不仅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其尤为关注,生活于斯的普通人也藉此河获得谋生的机会,所以,大运河人文精神最早表现出的是敬畏之心。
其次,大运河的出现是人类生产力进步的表现,体现的是独特的运河生产方式,因此,在运河上讨生活的人们遵循着独特的规则和习俗,如青帮、漕帮的帮规,形成了大运河特有的伦理精神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发生在运河上的故事、传说,如韩信淮水边受漂母一饭之恩的故事、张良沂水圯桥拾履受兵书的故事,都体现了运河人文精神中关于“善”与“爱”的人文底色。
再次,大运河文化中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大运河在宋元时期显示出明显的政治军事功能,史书记载,宋末时各地百姓,如无锡等地的军民沿着大运河抵抗侵略,先有无锡人陈炤死守常州,后有文天祥在大运河无锡一带大战元兵,兵败被俘从运河运往大都时,江南百姓不顾元兵的鞭打威胁沿河焚香跪拜的壮举;明清时期,苏州人为保护东林党爆发了著名的开读之变,击沉了运河里锦衣卫的官船,这些都是发生在大运河之上的英勇抗争故事。
最后,大运河人文精神中最核心、也是最典型的是融合精神尽管中国历史上不断出现分裂的局面,但统一的社会内驱力是自古未变的这当中,大运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隋唐以后,大运河在沟通南北商货人流的同时,也推动了区域间的文化相融,为中国政治社会的稳定和统一起到了关键作用。
大运河人文精神何以愈发黯淡由于清末民国时期漕运停止,大运河的交通功能一落千丈,大运河人文精神也愈发黯淡,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自然原因在近代,因运河断流使得运河人文精神失去了物质载体而导致运河断流的原因十分复杂,黄河改道、清代漕政的腐败、河运与海运之争、铁路运输的兴起等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二是运河沿岸城市纷纷衰败运河沿岸除了北京、天津、杭州等城市外,如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徐州、宿迁、淮安、扬州等地对运河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几乎都是“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随着大运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些城市的衰落也不可避免,城市的衰败又导致人才流失、文化沉默。
三是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从清代开埠以来,中华民族饱受西方文化侵略,特别是运河文化积淀最深厚的江南地区和京津一带大运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人文精神体现的是运河沿线人民的思想内核,覆巢之下无完卵,西方文化的全面影响也成为近代大运河人文精神失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是今天的大运河文化研究尚有不足总体上来看,现有的大运河文化研究注重对物质文化的梳理,缺乏对大运河人文精神的精准把握,更没有发掘、再现、转化好大运河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让大运河人文精神重焕光彩鉴于以上种种,我们认为要让大运河人文精神重焕光彩,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加以努力:。
一是挖掘“活的”运河文化运河文化在民间一直活跃存在,如北京仍有数量可观的运河遗迹,天津杨柳青年画是重要的运河遗留,山东临清与济宁等保留了丰富的运河风俗,江苏段的运河至今仍在使用,扬州、杭州等城市中的运河遗迹、非遗、民俗保护都较为完整。
我们要对至今仍活跃的运河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为运河人文精神在当代的传承提供基础资料二是讲好“中国运河的世界故事”自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后,它就成为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代表性符号把强化运河符号表达、讲好运河文化的“世界故事”作为挖掘运河人文精神的最终目的,有力凝聚当代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的各方力量,才能将运河人文精神真正发扬光大。
三是推进运河人文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运河人文精神中既有传统文人的“老树”,又有近代仁人志士、现代革命英烈的“新枝”在运河人文精神的总体框架下,对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谱系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基于新时代的运河人文精神脉络,发掘其蕴含的优秀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立新的传播模式进行宣传推广,是实现运河人文精神薪火相继、发扬光大的重要路径。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子课题负责人)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49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本期责编:王立尧
拓展阅读大运河:唤醒“活文化”的当代价值 | 社会科学报“红”“绿”“蓝”,三种色彩牵引江南文化变革 | 社会科学报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中国大运河的人文_中国大运河的人文特征
为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运河文化…
-
法医秦明2清道夫同人文_《法医秦明2之清道夫》
又到周一啦,离4月份越来越近了,实体书的进度条也在逐渐往100%推进……在书上市之前,继续更新解解渴吧:)“河漂”、“海漂”、“路倒”,…
- 人文社科课题_人文社科课题申报书范文
- 人文传统_人文传统1电子版
- 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_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 林全玲
- blackpink同人文_blackpink同人文随笔
- 夸人文采好_夸人文采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