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东胡林人文物_东胡林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5-0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从1966年首次发现“东胡林人”遗骸到如今的50多年中,北京市政府、全国政协、门头沟区政府共同努力,民盟北京市委、北京大学鼎力支持,帮助东胡林人遗址由区级文保单位升级为市级文保单位,并召开四届“东胡林人”论坛,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东胡林人文物_东胡林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

 

如果“穿越”回距今约一万年前的门头沟斋堂镇东胡林村,会发现一位很“潮”的少女,身高1米65,嘴巴微微嘟起虽然没有北京猿人鼓得高,但下巴很明显,更像一位现代人为什么说她“潮”?因为既戴着项链,又戴着手镯,特别有范儿。

她就是一号“东胡林人”从1966年首次发现“东胡林人”遗骸到如今的50多年中,北京市政府、全国政协、门头沟区政府共同努力,民盟北京市委、北京大学鼎力支持,帮助东胡林人遗址由区级文保单位升级为市级文保单位,并召开四届“东胡林人”论坛,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今年11月初,民盟北京市委落实“8+1”行动,赴门头沟区政府召开了推进东胡林人遗址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座谈会会议针对如何推动东胡林人遗址由市级文保单位向国家级文保单位迈进展开讨论,并围绕遗址的保护现状、未来规划建言献策。

“东胡林人”缘何有如此重要?在研究者面前为何分外抢眼?

东胡林人一万年前生活、生产场景复原。郝守刚绘制

郝守刚教授根据考古发现,复原了东胡林人一号少女像。

出土的紫游螺项链及骨镯(永定河文化博物馆提供)

散落的螺壳

石磨棒和石磨盘(永定河文化博物馆提供)一万年前永定河畔的见证者说起北京的母亲河,人们便会想到永定河鲜为人知的是,这条哺育了北京城的古老河流,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关系密切永定河的潺潺流水,讲述着万年前的古人类故事。

那时,是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关键时期,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重大技术变革都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位于永定河支流的东胡林人遗址,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的重要一处先民刀耕火种,让这里成为窥见北京远古文明的窗口。

东胡林人遗址位于斋堂镇东胡林村清水河北岸,沿着109国道旁边的小水渠往西走,行一段路再踏上北面的山坡,就能看到市级文保单位的牌子,牌子所在之处,就是曾经的考古现场而这里除了指示牌和土地外,几乎看不到任何普通游客会感兴趣的内容。

但正是这片土地,深深地吸引着学者与古文明爱好者的好奇心正如一直关注并参与东胡林人遗址挖掘与保护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专家赵志军所说,对于曾经的“东胡林人”来说,这里既可以方便地取到生活用水并打到鱼,又不会离水过近而面临洪水的危害,还比较避风,在寒冷的冬季便于抵御严寒。

在此定居,足见永定河的滋养与先民们的智慧然而,后人能够揭开东胡林人遗址“面纱”纯属一次偶然1966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生郝守刚在东胡林村西,发现了村民修梯田时挖出的三具人骨和螺壳项链、骨镯及石器之后,中国科学院古脊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国兴、尤玉柱做了短期调查与发掘。

经研究认为,人骨出土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分属于一个少女和两个成年男性个体从此,“东胡林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声名鹊起的“东胡林人”在引来学术和考古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镇、区、市三级政府的关注早在1985年,该遗址就被门头沟区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更是被北京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地下埋葬区。

从1985年开始,门头沟区政府就拨出专项资金,责成斋堂镇安排专门的保护员巡查东胡林人遗址,每周至少两次“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保护员的主要工作就是防止村民们在遗址范围内取土盖房,对遗址进行基本保护”门头沟区文旅局副局长刘德才说。

尽管每年市、区两级文物部门也有四到五次例行检查和调研,但是对于东胡林人遗址来说,这些“定期体检”更像预防,偏于“守”势这样的措施是否延缓了遗址的发掘和推广呢?刘德才认为,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技术手段,采取“守”势是最恰当的方式,避免了盲目发掘和破坏带来的不可逆转的损失。

“在市文物局的指导下,区里一直在为后续工作打基础,创造条件,寻找‘转守为攻’的时机”他说一份政协提案引来契机保护并不等于被动等待从本世纪初开始,已成为教授的郝守刚与诸多学者,对东胡林人遗址进行了细致地开掘和研究。

2001年至2005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北京大学联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门头沟区文物管理所对东胡林人遗址进行了3次正式考古发掘,发现了墓葬、灰坑、灰堆、石器制作场等,出土了石器、陶片、骨器、蚌器,还采集炭样、土样、动物骨骼、螺壳、朴树籽等标本以供测定年代、进行孢粉分析及DNA研究,经过分析,东胡林人遗址的年代在距今11000年至9000年间。

这个节点填补了自山顶洞人以来,北京地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段空白,对于研究新石器早期人类的体质人类学、食物结构及谱系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随着考古成果日益增多,东胡林人遗址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了2016年,门头沟区政府收到了来自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同时也是北京大学矿物材料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的鲁安怀教授的申请,希望能够到遗址现场实地调研。

“民盟的很多专家和学者一直关注着‘东胡林人’,当时鲁委员正在牵头筹备一份保护、发掘、宣传东胡林人遗址的提案,市区两级政府的保护和发掘把大家吸引到东胡林村”时任北京市人大常委、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宋慰祖表示。

“智囊团”主动敲门,门头沟区政府借势推动,邀请鲁安怀和各位专家于当年和2017年初多次来到东胡林村他们和区文保、镇、村相关负责人现场讨论,呼吁建立东胡林人遗址博物馆,进一步挖掘和提升东胡林人遗址的文化价值。

在讨论过程中,时任东胡林村第一书记的杨艳特别活跃这位来自市地勘局的80后是第七号东胡林人遗骸的发现者,在及时安排保护措施的前提下,拍摄大量一手照片,积极联络相关专家,向镇、区政府汇报,促成了发掘工作如今的遗址现场,仍有杨艳挂职时布置的沙袋,而在实地保护中获得的材料和数据,成了鲁安怀提案中有力的论据。

在宋慰祖的印象中,尽管每次开会的地方较小,守着遗址,但大家的热情很高不大的空间里,遗址保护员、村干部、区相关负责人和民盟专家们一起,热烈交换意见,讨论“东胡林人”的未来“咱们这就像个论坛,但是范围太小了,应该把圈子扩大,让对‘东胡林人’感兴趣的专家、学者、政府负责人和爱好者们一起,为遗址的未来出谋划策。

”鲁安怀的话引发了参会者的共鸣,也种下了“东胡林人”论坛的种子论坛搭台唱起“群英会”比论坛先落地的,是2017年3月鲁安怀向全国政协提交《关于提升北京东胡林人遗址保护级别》的提案提案中,他和其他九位政协委员建议,尽快提升新石器早期的东胡林人遗址的文化保护单位等级,从区级升格至国家级,建立“北京石器早期东胡林遗址博物馆”,建设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提案得到北京市政府的认真办复在2017年6月27日的答复函中,北京市政府回复:积极着手做好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并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开展建立“北京石器早期东胡林遗址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根据研究结果适时推进博物馆的立项、选址和方案编制等工作。

这为东胡林人遗址保护工作开创了新纪元,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让在村委会小屋里谋划的“东胡林人”论坛成为可能“区政府敏锐意识到,这就是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的契机,守护了这么长时间,该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到东胡林人遗址的宣传、保护中来了。

”刘德才说几方共识形成合力,2017年9月1日,宋慰祖专程赴门头沟出席首届“东胡林人”论坛筹备会议,与北京大学、区和镇相关负责人就论坛筹备工作认真研讨,充分交换意见,明确了主题、出席人员和规模2017年9月15日,由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大学、北京市文物局、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委、门头沟区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中国民主同盟门头沟区工委、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东胡林人”论坛在北京龙泉会议中心召开。

时任北京市副市长、民盟北京市委主委程红出席,时任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舒小峰,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学家吴新智等120余位领导、专家、学者参加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1966年首次发现东胡林人的郝守刚和其他五位专家做了主旨发言。

杨艳等多位专家、参与者进行了学术交流9月16日,一支由与会专家、学者组成的队伍来到东胡林人遗址现场,实地考量、现场论证尽管论坛只有两天,效果却超出了预期正如程红在开幕式讲话中所说:“首届‘东胡林人’论坛是深化保护和挖掘北京历史文脉的一项重要举措。

举办首届‘东胡林人’论坛就是要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供所有对东胡林人研究、关心、支持的各方人士能够齐聚一堂借此平台,大家集思广益,从各自的角度、各个方面对于东胡林人的研究、发掘以及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在这次论坛上,郝守刚教授根据1号“东胡林人”骨骼特征复原的东胡林人少女油画像首次对外亮相,惊艳了所有参会人员迄今为止,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研讨方向也从东胡林人遗址证明永定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逐步细化到东胡林人遗址在旱作农业考古中的价值,发布了“东胡林遗址与粟作农业起源研究”等一批最新成果;并论证东胡林人遗址申请成为北京市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对门头沟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规划出了一条东胡林人遗址研学旅游线路。

瞄准国家级文保单位再出发市、区、镇三级政府和各方“外脑”的共同努力让“东胡林人”遗址保护结出累累硕果刘德才介绍,《东胡林人遗址公园》项目申请目前已被纳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规划(2017年—2035年)市、区级重点项目”库中。

东胡林村全国地质文化名村申报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尽管未能直接从区级文保单位“跳级”为国家级文保单位,东胡林人遗址已于2021年8月19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为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完成了从区级到市级的跨越。

在今年11月初举办的“8+1”行动推进东胡林人遗址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座谈会上,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北京市委主委程红,门头沟区区委书记金晖以及各相关委办局负责人、专家、学者再次汇聚一堂,为东胡林人遗址的未来献策。

程红表示,希望各方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集成首都优势,继续做好东胡林人遗址研究保护工作,下定决心、形成共识,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把东胡林人遗址的作用和价值挖掘出来,确保把它保护好、研究好、宣传好、利用好。

特别是要做好遗址的环境管控、文物收集等工作,同时写好论证报告民盟北京市委要尽快梳理专家学者和各相关部门提出的宝贵意见,全力以赴,力推东胡林人遗址尽早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此,金晖表示,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是门头沟区的一项重要工作。

下一步要重新思考、重新构建东胡林人遗址保护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路径,研究组建东胡林人遗址领导小组和相关工作组,聘请首席专家、多学科专家组和专家顾问团队通过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申报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在当月的门头沟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以区委书记金晖、区长喻华锋为组长的东胡林人遗址工作专班正式成立,十几个委办局和相关镇、街的负责人、工作人员成为了专班组员,遗址的发掘与保护有了更加坚实的组织基础。

“我们将在2023年针对东胡林人遗址及其周边古村落开展早期人类遗址考古调查,并且最终形成书面报告一笔5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已经获批了”刘德才说北京城西北群山环抱,永定河从黄土高原的北部蜿蜒东流,二者最终汇聚。

山如父,河为母,它们共同书写了一段华夏文明史的精彩华章作为华章的见证者,“东胡林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考古、科研价值绽放光芒随着进一步的发掘和保护,这群一万年前的北京先民将以崭新的姿态,让世界认识这颗永定河文化带上的璀璨明珠。

第四届“东胡林人”论坛专家观点加快建设遗址公园 推广“东胡林人”文化赵志军东胡林人遗址是考证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的最重要的考古遗址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距今一万年前后的炭化谷粒是截至目前国内外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小米遗存,为探讨中国北方地区的农业起源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证据。

农业起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拥有主动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充足稳定的食物来源,从此人口大幅度地增长,人类开始定居人口增长和定居改变了人类社会结构,促进了社会分工,导致了阶层分化,加速了生产关系的转变,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我国考古学数十年的研究成果证实,我国的农业起源分为南北两个源流,一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区域的稻作农业起源,二是沿黄河流域分布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其中稻作农业起源的最早考古证据来自浙江浦江县的上山遗址,而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的最早的考古证据就是来自门头沟区的东胡林人遗址。

作为我国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东胡林人遗址代表着中华农耕文化和人类文化史加快规划、建设东胡林人遗址公园将有效促进斋堂地区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效益,成为宣传“东胡林人”,推广“东胡林人”文化的又一个窗口。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张骜流程编辑:u030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