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覆天下秦珏同人文_琴覆天下秦珏全结局
王伯祥先生,本名锺麒,字伯祥,五十岁后以字行。1890年2月27日生于苏州,1975年12月30日病逝于北京。伯祥先生1920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预科国文讲师。1921年至1932年经胡适介绍供职于商务印书馆,任史地部编辑,其间加入文学研究会
王伯祥先生,本名锺麒,字伯祥,五十岁后以字行1890年2月27日生于苏州,1975年12月30日病逝于北京伯祥先生1920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预科国文讲师1921年至1932年经胡适介绍供职于商务印书馆,任史地部编辑,其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2年到开明书店任职这个时期,他最重要的学术工作是编纂《二十五史补编》,汇集宋、清和近代学者的续补考订正史表志著作245种,其中包括六十多种堪称“海内孤本”的稿本、写本在这二百多种书中,关于东汉以迄隋代的考订续补专著就多达一百四十余种,占全书一半以上,其中像章宗源、姚振宗各自撰写的《隋书经籍志考证》等,尤为举世所公认的力作。
这些都已成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与文学的学术名著,是案头必备之书,经常要翻检的此外,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型出版家,他所撰写的《春秋左传读本》,以及后来编写的《史记选》,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平易中隐含着精湛的学术见解。

王伯祥(20世纪20年代摄于上海)1950年,为协商开明书店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合并事,伯祥先生专程到京,任开明书店秘书长1952年,伯祥先生辞去开明书店工作,应郑振铎之邀,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53年初,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成立,转入该所工作,直至去世。
在文学所23年间,他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就是《史记选》,还为编选《唐诗选》而点读《全唐诗》,选注李白诗,后又编撰了《增订李太白年谱》《史记选》1957年出版后,迄今印行三十万册,经久不衰伯祥先生嗜书如命,省吃俭用,用于购书,可惜早期藏书大部分毁于“1·28”日寇轰炸上海的战火中。
此后,他又陆续庋藏,“如鹊运枝,如燕衔泥”(叶圣陶先生语),日渐丰富每有会心,常有题记晚年,在陈乃乾先生的建议下,伯祥先生亲自钞汇成册,署曰《庋榢偶识》伯祥先生去世后,其家人遵照遗嘱,将藏书捐给文学研究所。
他的《庋榢偶识》也在他去世三十多年后由中华书局出版我是在第一时间购买并拜读,初读觉得一般,既乏珍本秘籍,也无生花妙笔后来却越读越觉得有味道,并在日记里记下读书心得第一,文笔老到,与一般的藏书志不同,《庋榢偶识》不求版本优劣异同,而是更重视收录此书的心境和场景,时有沧桑之感。
譬如怀念与顾颉刚、郑振铎、叶圣陶、夏丏尊等人的交往,就比较感人如卷二所记“《十国春秋》一百十六卷,乾隆刻本,二十册”,此书乃西谛所赠,作者原文抄录其题跋,并按曰:“其为人天真直率,口无择言,朋侪中多目为大孩子 (亡友夏丏尊年长于予四岁,亦率真无城府,蠲除世故,称心而谈,人亦以孩子目之,为见别于西谛,遂呼之为老孩子云)。
嗜书如命,每见可欲,百方营求,以期必得其买书之勇,世罕其匹,虽典质举债不恤也每得一好书,必挟以示予,名为赏析,实自矜其得意耳冷书孤本,尤所癖好予喜泛览,不尚珍秘,所见每与相左,辄以细故,争辩不屈,卒仍各持己见而后已。
其交游甚广,南北名流之过沪者,无不接而于文人之无行者则疾之如仇,每一道及,必申申焉谥之为流氓、为无赖,甚且啮唇示怒,座客每多愕然,而予则弥觉其妩媚,诚不啻金圣叹之赞许黑旋风焉然亦以此见妒于人,人以其译著之富,削稿盈屋也,每以多产作家讥之(讥其率尔操觚耳)。
”我此前作《西谛书话的启迪》一文,很遗憾的是当时未见此文,否则一定写入另外,这则过录西谛跋语落款时间是“三十二年”吴晓铃编《西谛书跋》(文物出版社,1998)第49页从王伯祥题跋过录作“二十三”,疑误第二,作者治学精神感人。
《续编》卷二《湘管斋寓赏编》跋语说:“老去送日,一寄于钞书,为乐正不减寻水玩山也老友圣陶至形诸咏歌,书以相贻,盖同声之应有不期然而然者”(142页)七八十岁的老翁,常常手自抄录,如摘抄《四库全书总目》而成《书林蠡酌》,凡六册。
又如《续编》常常著录其手抄本,多为年过八旬后的抄录作者不仅抄录《脉望馆古今杂剧》目录等,还曾两遍点读《四库全书总目》《再跋重装湘本輶轩语书目答问》称:“奔走傭书之暇,曾两度点阅《四库提要》,且以其断句之本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以是益憙流略之学。
”作者认为“读书施用标点,即章句之学,贵在节解分明,助人理会语气抑扬,固须传神,引用它著,尤宜提清而主要关节,仍在句读若句读不明,必致舛讹”(《羯鼓录》跋)作者从目录学入手,强调读书治学要有基本功训练,这是通人之论。
第三,作者的治学路数较为新奇,对于历史、掌故、诗词、戏曲以及书画之类的文献很感兴趣,提出了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譬如我过去对于《四部丛刊》与《四部备要》的优劣几乎没有疑问,以为前者大大优于后者卷二《又扫叶山房石印书目答问》曰:“中华书局之出《四部备要》,直欲与商务印书馆所出《四部丛刊》竞爽。
实皆以《书目答问》植之基,为商战争胜计,各炫所长《丛刊》以广收古刻名椠,影印传真为号召;《备要》则多采注释名本,全用仿宋体聚珍版排印,以清晰悦目为标帜两者互有短长,而《备要》较资实用”(59页)看来,两书也各有所长,未可一概而论。
该条又记载《古今图书集成》曰:“书虽庞碎,实裒《类聚》《御览》《册府》《玉海》诸大类书而囊括之,且多整篇录存,分类互见者检览既易,若触类而引申之,诚无愧于群书之橐钥矣,抑有进者,其中采存之籍,每多当世触讳被禁之作,乾隆修四库书而秘不列入者,阳为尊其祖祢,不便迳废,阴实不欲他人见之,转碍执行禁毁也。
”(60页)又譬如《鸣野山房书目》条,谓“此目即清初祁理荪《奕庆楼藏书目》,向无传本,民初湖州人沈韵斋从藏家钞出,伪署沈复粲鸣野山房之名,经由来青阁杨寿祺之手售出当时簿录之学,风行一时,稍僻稍稀之籍,各大图书馆争致之,于是类此钞本,颇易售欺。
沈钞亦不止一本,北京图书馆及燕京大学图书馆皆有之此目即据燕大藏本排版校印,潘景郑号为知书者,亦堕其套中,为之录校,古典社遂印以行世乃乾洞悉原委,为发其覆,事以大白否则真书伪署,张冠李戴,祁、沈两伤,不且冤沉千古乎?”(105页)。
这里所说的古典社,即古典文学出版社,该社上世纪50年代末出版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二十余种,包括署名沈复粲的《鸣野山房书目》这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再版,仍承袭前误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潘景郑《著砚楼读书记》,收录了潘先生1957年为《鸣野山房书目》撰写的前言,关于沈复粲的讹误仍未订正。
后来,我根据读书笔记撰写了《寂寥的文化老人和他的书》(见《中华读书报》2008年10月8日)一文,文章最后说:“伯祥老人辞世三十年之后,他的藏书依然泽被来者,而他的藏书志依然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不仅如此,通过这部风格迥异的藏书志,我们还可以鲜明地把握住作者狷介的性格,同时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晚年的心境。
与他生前交往的很多顶尖级人物相比,伯祥老人可能显得寂寞,但是他所主持编纂的《二十五史补编》,几乎是从事先唐文史研究者案头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而他选注的《史记选》,自1957年出版以来,迄今已经印行三十多万册,拥有大量读者。
当年,年过八旬的伯祥老人,时赋《采薇》之歌,频问灵均之卜,愤然而著《旧学辨》,苦苦期待着国人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而今,随着现代中国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寻,人们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对于旧学的认识我坚信,伯祥老人和他的书,不会总是这样寂寥下去的。
”
文章发表后,得到了王伯祥家人的注意2011年3月的一天,王湜华、王绪芳二位先生专程来文学所,将《王伯祥日记》影印本捐赠给所里,还题赠其家人所编《追思录》、王伯祥批校本《书目答问补正》及王湜华著《王伯祥传》。
伯祥先生有记日记的习惯现存日记141册又五本附册,以年为卷,始于1924年1月1日此前的日记毁于1932年的“1·28”大火1941年太平洋战起,日汪占据租界,伯祥先生有50天没有记日记1949年10月1日以后日记破例行新卷,称“更新日记”。
1966年8月以后又有六年半时间没有记录1973年大病初愈又恢复日记,称“复初日记”前有一序,回顾平生日记始末,称:“其间最令人兴奋者有三事:一辛亥革命,二北伐成功,三全国解放其时记事较多,颇能发抒所见。
而最令人痛愤者亦有两事,一倭寇初犯淞沪,予闸北寓所全部被燹,书物而外十余年日记当然随殉二倭寇全面入侵,予所居沦为异域,摇手触禁,自动辍记,中断者若干年及倭寇行成,事态略定,遂稍理旧业,赓为日记由是二十余年,未尝一日辍笔,亦既积有数十巨册矣。
乃丙午之秋,世事蜩螗,狂药中人,鱼烂鼎沸于时老妻弃世已十三年(乙未),块然一鳏,枯寂无告,遂乃终日昏昏似入冥途”1973年癸丑元旦复作日记,以农历纪年,标注对应的阳历日期,自称“八十四老人,所持多久,亦不顾及之。
书此聊志始末云尔”至去世前半年,即1975年8月,因目力所限,自称“雾里捉花”,遂停止记日记伯祥先生1938年以前的日记均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洋装本日记册记写这个本子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每年的最后,有姓名录、收信表、发信表以及收支一览表,据此可以考见作者的交往及当年收入和日常开销,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伯祥先生去世后,他的后人将日记稿本捐赠给国家图书馆2011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将其全部影印出版,全44册2020年,在伯祥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中华书局出版了张廷银、刘应梅整理的《王伯祥日记》标点本,并附有主要人名索引,极便阅读。
王伯祥先生哲嗣王湜华在《音谷谈往录》(中华书局,2007) 前言中说:“我的父执辈中,就多知名学者,都是在文学界、史学界占有很高地位的一代学人”该书记录了伯祥先生与六十位文化名人相交往的往事而《王伯祥日记》的出版,更是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追思录》是伯祥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时候,伯祥先生家人所编,分为五个专题一是“纪念王伯祥先生”,主要是家人怀念文章,还有周振甫先生写的《王伯祥先生刊行〈二十五史〉》,叶至诚先生《几如兄弟的交情》,李固阳先生《关于伯祥先生的一封信》。
二是“在追悼会上”,有何其芳所作的悼词和王润华先生代表家属的答词三是“在纪念座谈会上”,有雷洁琼先生给王润华的复信等12篇文章报道四是“王伯祥先生著述选录”,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作者临终前所作《旧学辨》。
五是“缅怀秦珏人夫人”(秦珏人为王伯祥夫人)
《书目答问》为张之洞所编,他认为:“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其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此书问世后,影响极大范希曾又有《书目答问补正》王伯祥先生据江苏图书馆刊行本批校,积年累月,朱墨灿然,将平生所见版本一一补录于书目之下,类似于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不仅如此,在书眉处,还辑录了方东树、刘毓崧、朱一新、伦明、钱泰吉、俞樾、李慈铭、周星诒、陆心源、丁国钧、刘师培、杨树达、孙人和、余嘉锡、陈垣等人的评语该书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影印出版也是那次见面,我得以从电脑上欣赏到王湜华先生收藏的《翩若惊鸿集》。
这部集子为王伯祥先生亲自编订,收录了郑振铎、叶圣陶、俞平伯、钱锺书、贺昌群、陈友琴、谢国桢、周振甫、陈乃乾、宋云彬、周予同、章元善、何其芳、向达、王芸孙、乔象锺、丰子恺、范烟桥、夏承焘、袁行云、吴文祺等人从1949年至1975年间的信件,叶圣陶题签,有作者自序和顾颉刚序。
顾序称:“伯祥学长集近年所得友朋书札为《惊鸿集》命题,即写二绝句以应盖我与君有同癖,自幼年以来即好保存书札,数逾万通,将待选取装池为《栎园藏弆》之续,不虑日寇鼙鼓突来,竟至片纸不存每一思及,辄为当代史料兴叹。
见君此举,颇有收诸桑榆之思也一九七五年一月,顾颉刚”所录二绝句,其一曰:“七十年来推大哥,我狂君狷久相和那堪寇盗侵凌下,同叹鳞鸿付逝波”
叶圣陶题签和作者自序之一页
顾颉刚序《王伯祥传》是王湜华先生为纪念王伯祥诞辰110年所著而今,又过去了二十年,时逢王伯祥先生130年诞辰,我辈自当缅怀老一代学者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怀,努力学习继承他们的学术业绩,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贡献我们这一代人的力量。
来源:中华读书报欢迎关注@文以传道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琴覆天下秦珏同人文_琴覆天下秦珏全结局
王伯祥先生,本名锺麒,字伯祥,五十岁后以字行。1890年2月27日生于苏州,1975年12月30日病逝于北京。伯祥先生1920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预…
-
中学生人文夏令营个人陈述书_中学生人文夏令营个人陈述书范文
【原标题文章】一位妈妈的自述,夏令营究竟能给孩子什么还记得是去年的4月份,接到了陈女士的电话,是来咨询夏令营的事情,在电话里简单…
- 人文蔚起对联_人文蔚起对联大全
- 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_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区别
- 良陈美锦同人文_良陈美锦同人文全集
- 我辈岂是蓬蒿人文案_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
- 难忘的人文案_难忘的人文案简短